榆树市喜迎春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月,由榆树市弓棚镇荣誉村四组农民蒋恩凯牵头创办。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有入社会员89人,经营管理人员12人,长年用工50多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00万元,农机具保有量达到72台(套),总动力达到2655千瓦,年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1500公顷,可实现为企业增收150万元,农民增收660万元,合作社自身收入 300万元。
喜迎春合作社在发展运营过程中采取“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式,具体为:
一、签订协议的合作模式,给转地农民吃了“定心丸”
俗话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对于转地农民,如何能让他们心里托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签订土地转让协议。正是针对农民这一心里,喜迎春农机合作社无论是承包土地,还是托管土地,都把与转地农民签订协议作为首要条件。承包方式是以一公顷土地为单位进行作价,在签订协议后,合作社交付转地农户承包金,转出土地归合作社自主经营并承担风险。托管方式是转地农户将土地交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核算、统一分红。然后在协议中明确流转年限、公顷产量、粮食单价、粮食产值、生产费用和风险责任等条款,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合作社在与粮食企业——吉粮集团合作后,为了给转地农户一个保障,合作社在协议中承诺,在每年的十月一日,也就是玉米没收割前,交付转地农户土地收益资金。如果违约,转地农户有权收获自家交付合作社托管土地的粮食,造成的损失归合作社承担。通过与转地农户签订土地转让协议,给这些农户自身权益提供了更好保障,也给他们吃了“定心丸”,他们也更放心地将土地交由合作社托管,这样也扩大了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
二、互利互惠的盈利模式,使三方都有了“增收空间”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多方利益共赢,是推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喜迎春农机合作社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在盈利模式上,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合作社与转地农户双方共赢,也就是合作社通过承包和托管两种方式,对农户转出土地进行经营,在交付高于普通承包土地价格之外,自身赚取利润差价部分。通过这种方式,转地农户得到的土地收益一般高于正常承包价格的2000~3000元。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第一阶段盈利模式并没有实现双方盈利的最大化。为追求多方互利共赢最大公约数,合作社积极寻求企业参与农村合作经济建设,与吉粮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即,企业提供种肥,到年终按1分利息收回种肥费用。企业对每公顷土地收取0.1万元技术管理费用。合作社在给农户土地转出费用后,剩余产粮部分利润归自己所有。这种盈利模式,不但增加了企业的收益,也保证了农户的土地转让收益,同时也解决了合作社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加之,合作社本身由于科学种植,也会使收入随之增加。现在的这种盈利模式使“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收益达到了最大公约数。
三、运用科学的种植模式,让自身发展有了“内驱力”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增强自身的内驱力是前置因素。而对于喜迎春农机合作社而言,在运营过程中,采取科学种植手段,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不断增加自身利益附加值就是很好的内在驱动力。在玉米种植上,合作社将科技贯穿于从种到收的每个环节。全面推广深松整地和免耕播种作业,这样不但培植了黑土地,而且也能更好地涵养水源。在施肥环节,采取科学配方,分底肥、追肥和撒叶面肥三次进行,及时补充玉米生长肥料。在管理环节,科技人员随时观察玉米长势及叶片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用药物进行治理。在秋收环节,利用芬兰进口的籽粒收设备进行脱粒直收,可以确保不丢失籽粒。同时,还实现了秸秆及时还田。应该说,合作社通过采取以上科学种植模式,不但有利于土地的保护性耕作,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玉米单产,提高经济收益。
另外,合作社为实现产业化规模发展,经多方论证及考察调研,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一座,整体项目共分三期实施三年完成,现第一期工程于2015年8月份投资50万元建设羊舍1栋,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栏品种繁殖母羊700只,在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羊20只,到目前产羊羔180只,总计存栏900只。年转化玉米秸秆300公顷,实现利润40万元。积造粪肥3000立方米,可供150公顷耕地农家肥。此项目的落成有效地解决了秸秆转化问题,同时对培肥地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喜迎春农机合作社通过采取“三位一体”运营模式,不仅给“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效益。2016年合作社计划托管土地面积预计达到800公顷,可实现纯收入约300万元。继续启动养殖小区二期工程,计划投资280万元,扩大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养殖规模水平,实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探寻助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榆树市农机总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