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河农垦管理区茅山分场努力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农业经营由零散粗放向规模集约转变,农业单一种植结构向多元融合转变。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优势,不断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动规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养殖种植、加工服务产业以及劳务输出、招商引资等。村民收入由单一种植转变为种养殖、加工服务、劳务输出、工资及政策性收入于一体的经济结构,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踩着软软的衰草,走在阡陌纵横的田埂上,一路风景如画。笔者在茅山分场水稻、玉米地里看到,各种型号的农用收割机正紧张地忙碌着,伴随着喜悦的收割声,一片片水稻、玉米被收入粮仓。金黄的水稻堆满了仓房,玉米穗挤满了农家小院,远远望去,整个晾晒场地遍地金黄。“我家种150亩玉米,是京科968,属中晚熟品种,今年有这样好的收成,多亏分场给打的深水井。”正在收拾院子的7村村民董福祥告诉笔者:2015年冬季分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争取到国家投资20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节水增粮”项目,新打223眼45米深的机电水井,7月中下旬玉米生长关键期,连续20多天不下雨,村民就抽水灌溉解决了抗旱问题。村民曹俊良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2013年购置一台玉米收割机,今年,他同时雇两名司机,做到人休车不停,日夜兼程收玉米,一个秋季下来净赚4万多元。4村的刘明湖种植玉米近300亩,家里大大小小各种农机俱全。他说,今年玉米虽然价格低点,但国家每亩给补助175元,多种地一样有帐算,加上机车做功夫,年收入10多万元还是有把握的。一位上年纪的村民说:“现在的机器真了不起,过去‘三春不如一秋忙’,生产队那时全用人工掰玉米、马车拉回去一穗一穗地扒皮;割玉米秆、捆成捆再往回拉,刨茬子……又麻烦又累人,现在发展的太快了。”
来到三村的水稻地,远远听见隆隆的收割机轰鸣声,村民李明家种了3公顷的水稻,全家人正忙的不亦乐乎,同时雇了三台从江苏镇江来的机车收割水稻。“担心再下雨啊,所以就得紧着抢收!”前来帮忙的民们站田埂上一边忙乎,一边谈笑风生。“现在收割水稻真方便了,以前都是猫着腰割一把一把的割水稻,一天下来累的腰酸腿疼,水稻收回家要等上冻后再用机器脱粒,即麻烦又累人。如今,种水稻完全实现了机械化,站在田埂等着装车就行了。”村民王泽山不禁感叹道。村民孙家才也高兴地说:“现在种水田轻松多了,有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们在感叹机械化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表达了丰收的欣喜之情。“今年收成总的说还是不错的。”稻田地里,村民们互相传递着喜悦之情。“看看这金灿灿的稻子,就让人开心。”村主任宿金荣抓了把稻穗,高兴地对笔者介绍说:“今年有这样好的收成,完全得益于分场领导周到的农技服务。”近年来,茅山分场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大技术服务及农业技术培训力度,让农民受益颇多。自从分场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之后,让种地大户任国春看到了新希望。2013年以来,老任的“旺达家庭农场”由最初仅有两台小型拖拉机,发展到现在的旋耕犁、水稻育苗机、插秧机、大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等一应俱全。承包的土地也从开始的15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4公顷,经济收入连年攀升。“水稻今年产量30多万斤吧,加上机车帮村民春耕秋收挣的,预计也就是30万左右吧。”只见老任淡淡一笑,觉得还挺不满足。
据茅山分场场长郑小东介绍:“今年分场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打造良田、普及良种、推广良法、培育良农、制定良策的“五良”并举措施,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根基。目前,全场水稻玉米抢收工作基本结束。”(四平日报 李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