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耽误白天插秧,辽河农垦管理区小宽分场八村的郝钰江,从5月15日来水以来,每天凌晨3点,准时被手机铃声叫醒。他用粗糙而僵硬的手揉揉睡意朦胧的双眼,起身穿上衣服,下炕后把绿色棉大衣套上,抓起手电筒,胳膊夹着铁锹,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地里放水泡田……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郝钰江已泡完10多个池子,堵好每个池子的水口,把铁锹往地头上一插,便回家吃饭去了。这时,23岁的儿子郝东建早将大棚里的稻苗卷好,装上四轮车。正开着插秧机与三个雇工一起下地,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
今年56岁的郝钰江育了6座大棚1300平方米水稻苗,品种是超级稻和长粒香,一共是7000钵盘。老郝自己家有2公顷地,从村民手里流转10公顷水田地,加起来12公顷地。“2011年我们家就买插秧机了,当时是1.13万元,实际花了5900元,剩余的由国家和省里补助。”笔者问道:“你们家的插秧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国产的,日本产的不如山东产的‘福尔沃’和延吉的‘春苗’好使,而且价格也便宜多了。”说话时,老郝把身子靠在小轮车厢边歇歇脚,点上一支烟,跟笔者聊了起来。机器插秧比人工可强多了,人工插秧一公顷地费用2500多元,自家的机器插秧500元就够了,而且省工省时省力,株距株数,插秧深浅均匀一致。“我们家这10多公顷地6天也就插完了,比人工插秧省2万多元。家里还有两台水稻收割机,上秋除了收自家的地外,还能帮助村民收地搞点创收,一年节省费用3—4万元。种地啥都靠雇能剩几个钱。”“去年你们家里收入怎么样?”,“去年卖水稻20多万斤,加上农机创收15万吧。”据了解,这个村9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机插机收全程机械化。
夕阳斜照,晚风多情地亲吻着翠绿的秧苗,它兴奋的摇曳多姿,翩翩起舞。郝钰江眼前仿佛又展现出一个金灿灿的丰收年景,憨厚而朴实的他陶醉地笑了……(通讯员 李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