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草都”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达到国际领先品质的苜蓿,被一茬一茬地收割、裹包,成为饲喂奶牛的优质饲料。从种下一粒草种到产出一杯优质牛奶,伊利引领合作伙伴从饲草料种植、生物育种、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奶业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
一棵苜蓿草的成长
7月中下旬,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的优然牧业伊禾绿锦草业苜蓿基地,今年春季种植的1300亩紫花苜蓿迎来了头茬收割季。在如翠绿锦缎般绵延的草地上,几辆大型收割机沿圆形线路依次前行,在大地上画出一圈圈优美的弧线。现场弥漫着浓郁的植物芬芳,与蓝天黑土构成一幅鲜活动人的收割场景。
春天新种的苜蓿收割得要晚一些,越冬的一茬早已进行了几次收割。绍根镇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却是全国苜蓿种植的技术最前沿,种植出中国最优质的苜蓿。优然牧业伊禾绿锦草业基地经理魏晓斌负责基地苜蓿的种植,从越冬、播种、收割、裹包、销售到最终走进牧场成为奶牛优质饲草料的全过程,他都了然于胸。
4月下旬,是苜蓿籽播种的时节。芝麻粒大小的种子,用机械精准播种到地下2公分左右,以保证其在合适的时节、理想的状态下萌芽生长。在优然牧业伊禾绿锦草业基地,每一株苜蓿草从播种开始,便进入了智慧型农业的全程操控中:互联网农业终端和自动驾驶系统对种植作业、田间管理进行远程实时掌控;土壤水分监测仪,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情况,实现对土壤和作物根系耗水的深度感知,并与灌溉系统形成联动系统;草业基地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天气情况,并做到48小时精准降雨预报;无人机植保及智能灌溉系统,确保病虫草害有效防治及水肥高效利用,实现牧草全生育期精准管护。
在这里,优然牧业自主研发的“优草云”牧草种植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牧草的选种选育、土壤勘测、种植计划智慧化管理,以及青贮运输、压窖、耗用、订单、销售、结算等功能。智能化系统设备的运用,极大提升了田间作业效率和田间管护水平。从苜蓿种植、生长到收获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精准高效管理,为牧草品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铸就“中国草都”传奇
43岁的吴玉山,是优然牧业伊禾绿锦草业基地的农机操作员,也是太本嘎查的牧民,2014年,他将自家的牧场流转给伊禾绿锦草业基地种植苜蓿草。2015年,常年在外地跑运输的吴玉山回到家乡,成为了优然牧业伊禾绿锦草业基地的一名员工。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又回到家乡工作的吴玉山,是阿鲁科尔沁草业发展的见证者。而“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则是中国草业高速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阿鲁科尔沁旗,地处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带,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这里的主要气候特征。上世纪90年代,阿鲁科尔沁旗已有90%的天然草牧场存在不同程度沙化,特别是南部阿拉迪芒哈沙带所在的绍根镇和巴拉奇如德地区,草原植被覆盖率不足10%,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为改善这一状况,阿鲁科尔沁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直到2008年第一个500亩高效节水灌溉优质紫花苜蓿实验田的试种成功,才真正让阿鲁科尔沁旗找到了一条“生态生计兼顾、生产生活并重、治沙致富共赢”的现代草业发展之路,使牧区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两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2011年,阿鲁科尔沁旗开始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优质紫花苜蓿种植,2013年,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授予“中国草都”称号,2017年,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确认为全国紫花苜蓿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过15年的发展,阿鲁科尔沁旗的优质牧草示范园区规划面积已达110万亩,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是全国集中连片种植优质饲草面积最大的地区。
2023年,阿鲁科尔沁旗出产商品草65万吨,占全国商品草的1/6,产值达12亿元。高效节水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已经成为科尔沁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去的万里黄沙变成今天的浩瀚草海。
“遥遥领先”这样炼成
优然牧业是中国最大的苜蓿草供应商,在全国布局15座草业基地,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其中,在阿鲁科尔沁旗的5.5万亩苜蓿草种植基地,是目前优然牧业最早建设、最大规模的草业基地。在被喻为“中国草都”的阿鲁科尔沁旗,优然牧业的种植水准遥遥领先。
优然牧业先后承接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兴蒙”《规模化优质苜蓿草关键生产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项目,“揭榜挂帅”《优质苜蓿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内蒙古黄河流域饲草带高效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盐碱地适栽优质饲草筛选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积极承担牧草科研攻关。
优然牧业建立了“五大科研院所合作平台”,联合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开展草品种选育和产业化技术研发,提升国产草竞争力。
在苜蓿越冬返青攻关项目上,优然牧业深究内蒙古当地气候变化以及土壤特性,自主创立了一套苜蓿越冬体系方案,整体返青率可达到85%以上,处于行业引领地位;率先在国内开发苜蓿裹包和压窖青贮制作技术,苜蓿青贮量累计超过100万吨,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在行业内首次推行草业标准化SOP体系,提升苜蓿草生产标准化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
2023年,优然牧业自产苜蓿青贮蛋白指标22%占比达到35%以上,达到了美国苜蓿草顶级水平。
从“种好草”到“产好奶”的全产业链升级
饲草质量,对乳业振兴至关重要。如果说牧场是乳业的第一车间,那么饲草则是乳业的第一原料。被喻为“牧草之王”的苜蓿草蛋白质含量丰富,中等品质苜蓿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8%,特级优级达到20%,最高能达到25%,而秸秆中蛋白质含量只有1%至2%。苜蓿草含有优质纤维素和丰富的维生素,奶牛对其消化率可达70%,能够实现奶牛的营养均衡。苜蓿还能够促进雌性激素发育,增加母畜产奶量。在当前奶牛养殖中,没有任何一种饲草料能够替代苜蓿草。在保障牛奶质量安全上,饲喂苜蓿草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合理、最科学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飞速发展,养殖技术、能力与水平不断增高,但奶牛养殖所需的优质饲草,长期依赖进口。为了解决优质饲草发展“卡脖子”问题,我国相继推出“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粮改饲”等政策,推动了国产苜蓿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的显著提高,形成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份一批1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优质苜蓿草种植基地。2023年,我国苜蓿干草进口量为100.05万吨,同比下降44%;苜蓿粗粉及其他产品进口量为1.51万吨,同比下降59.5%,但依然跟不上奶业对苜蓿的需求。
奶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生物育种、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增强奶业优质种源优势,提高优质饲草供应,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奶源基地等,加快技术升级、工艺革新,最大化地创造全产业链协同价值。
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为了产好“一杯奶”,伊利从种好“一棵草”开始。伊利致力于实施“粗饲料本地化项目”,引领我国奶业从源头实现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在其奶牛科学研究院营养中心专门增设了饲草研究模块,整合内部技术资源,长期研究各地本地化粗饲料在奶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累计开发本地化粗饲料40多种。在全产业链的紧密联结下,伊利带动了全国近640万亩饲草料种植,为种植户带来了超过25亿元的收益,不仅为奶牛养殖业优质饲草提供了保障,更为种植户带来了增收。
为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伊利受命牵头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全国唯一整合了牧草种植、奶牛繁育、奶牛养殖、牧场管理、乳品加工、人群营养以及全产业链风险防控等的创新研发平台。集聚国内外创新力量,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攻克一个个困扰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研发成果。
依托全球领先的创新体系,伊利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创新链路,解决全产业链技术瓶颈,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引领中国奶业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