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围绕“1483”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农业“双强”行动,坚持向科技要空间、向机械要效率,破解农业发展瓶颈,铺就农民共富之路,为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夯实“三农”基础、贡献“三农”力量。
无抗养殖实现绿色发展
沃野叠翠,婺水扬波,夏日的婺城乡村大地,不断焕发新气象、迸发新生机。
在乾西乡栅川村,一场省级现场会吸引了国家、省、市专家齐聚婺城。时隔一个月,婺城养殖户谈及此事,仍然津津乐道。
“通过这个会,我才知道原来鸭蛋品质好、口感好的秘诀在这。”
“有了这项技术,养殖业更有奔头了。”
“这个会,让我获益匪浅。”
……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让养殖户有如此深的触动?
6月23日,全省蛋鸭规模养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技术推广现场会在婺城区乾西乡栅川村召开。
会上,行业大咖云集,他们中有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蛋鸭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有来自省、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有省、市农业畜牧领域的专家……
专家、学者齐聚,只为一个目的:推广蛋鸭规模养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技术。
为一探这项技术背后的故事,记者走进了金华金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示范基地。
在示范基地,记者看到,12万羽蛋鸭在这里生活,游泳、抖毛、散步、用餐……俨然一副副度假的模样。而在生产车间内,一枚枚鸭蛋穿行在流水线上,工人们忙着进行清洗、烘干、消毒、分级等,并把处理好的鸭蛋进行装盒、装箱、装车。
“这些刚产出的鸭蛋,一部分以鲜鸭蛋形式销售,另一部分,加工成香鲜可口的咸鸭蛋、松花蛋再配送。”企业负责人冯伟峰说,公司已经与上海光明集团、杭州明康汇连锁超市、福泰隆超市、外婆家等多家单位建立产供销合作关系,产品深受市场认可。
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始于2019年,占地360余亩,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有设施一流的标准化鸭舍30000平方米,是一家以无抗化蛋鸭养殖为主的农业公司,目前年供应鲜蛋2000吨,是浙江省单体规模最大的蛋鸭养殖企业。2020年,该企业入选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2021年,该无抗养殖项目在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现在,金婺农业的鸭蛋及鸭蛋制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而且经常一蛋难求。
短短几年时间,从零基础成长为行业翘楚,企业靠的是什么?面对记者的疑问,冯伟峰给出了答案,“靠的是科技创新,靠的是无抗养殖。”
“传统养殖对抗生素过分依赖,造成畜禽产品中残留超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冯伟峰介绍,无抗养殖就是在养殖过程中杜绝抗生素,使用益生菌饲料。通过调整鸭子肠道菌群平衡,提升肠道活力和免疫力,不仅能有效提高蛋鸭的产蛋性能和鸭蛋品质,还能延长蛋鸭的产蛋高峰期。
当然,无抗养殖不仅讲究饲料,还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冯伟峰介绍,早在规划初期,养殖场就按照畜禽养殖现代化、标准化建设的规范要求,建有标准化鸭舍、发酵饲料车间、初加工车间、秸秆利用仓库。同时,全场采用“干湿分离、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综合利用、生态循环”模式,鸭舍垫料、鸭粪混合物提供给农业基地,污水经144万吨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后循环使用于鸭子戏水,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新理念前景广阔,但应用充满挑战。2017年,当冯伟峰夫妇开始践行无抗养殖理念时,周围却是一片质疑声。“无抗养殖,不单单增加了成本,更是增加了养殖难度。”“理念是好,能不能落地还不一定。”不过,不管外界反应如何,他们坚信无抗养殖是大势所趋。
几经努力,在探索无抗养殖的过程中,金婺农业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用实际成效诠释了无抗养殖的价值。
近年来,婺城区根据全国、全省和全市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以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为抓手,驱动畜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去年以来,全区共有20家养殖场成功创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示范场,创建比例全省最高。其中金婺农业是全省唯一的蛋鸭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示范场,且实现了无抗养殖。
如今,一幅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业发展画卷,在婺城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不破不立,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那么如何打破传统农业模式,无疑,依靠农业科技是关键。近年来,婺城区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强化科技成果引进,提升农业发展动能;强化科技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让农业走上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支持。
新型机械助推产业升级
烈日当空,在婺城区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一垄垄茶树整齐划一、层层叠翠,一眼望去满目皆绿、生机勃勃。其中,一台乘用型采茶机灵活穿梭,所到之处,茶叶顺着气流轻松地滑进收集装置。
7月12日,来自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贵州等8省的100多位茶叶领域代表,从五湖四海风尘仆仆赶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婺城,参加“茶园机械化作业技术与装备现场交流会”。
据了解,该现场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金华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金华市婺城区经济特产站共同举办,是推进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茶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实施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地落实浙江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的重要载体。
看着乘用型采茶机来回穿梭、轻松采茶,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建平深有感触。
1987年,赵建平就在当时的临江乡精制茶厂担任厂长,此后,便一直从事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工作。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将众多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实现与市场有效对接。
几经摸索,随着品牌、技术、信息、购销、加工、销售、储存等环节的打通,赵建平的茶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然而,新问题也逐渐显现。“从耕作、除草、修剪到施肥、植保、采茶,传统茶园管理都采用手工方式,耗时耗力不说,还效率低下。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农村劳力减少,茶产业该何去何从?”赵建平不禁有了隐忧。
了解到茶农的问题后,2018年,婺城区因地制宜制定了“保留手工茶,稳定名优茶,发展机采茶,打响品牌茶,突破出口茶”的发展思路。其中,“发展机采茶”的思路,正中茶产业发展的靶心。
当年,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农村部项目,对承包的150亩茶园进行品种改良,按照1.8米的行间距种植了中茶108、薮北等无性系良种,对茶园道路进行宜机化改造,以适宜茶园大型机械作业。
“砍掉老茶树,改种新品种;调行距、整坡度、修道路,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造,让老茶园换新貌。”赵建平回忆道,当然这一改造,也彻底断了这片茶园往后几年的收入。不过,他认定机采茶是大势所趋,茶园机械化改造事在必行。
今年上半年,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婺城区首台套乘用型采茶机,也是金华市首台套进行田间正常作业的乘用型采茶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采茶成本下降80%。
当天现场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肖强向参会代表介绍,这台乘用型采茶机每小时可采收3至5亩,采茶效率比传统的双人手抬式采茶机提高3至4倍,与单人采茶机相比提高7至9倍。此外,该机器除进行茶园采摘作业外,还可以进行茶树修剪、修边和茶园耕作施肥。
“茶园机械化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效果很明显,这条路我们会坚持走下去。”赵建平说,从1987年开始接触茶叶,到2022年引进大型采茶机,35年的摸索与实践,让他更坚信,科技和机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茶是婺城区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区现有茶园3.1万亩,年产优质茶叶近3000吨,产值达1.52亿元。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抓住机遇,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和机械装备的补助力度,对茶园机械化设备补助提高到50%(水源保护区不超过60%),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机引进和实验示范,全面提升种植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平。
同时,婺城区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争取“三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450万元,拟建设9个数字化茶园,包括宜机化改造2420亩,7个茶叶加工厂,通过数字赋能,实现茶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进一步加快全区茶产业转型升级。
眼下,婺城茶产业,正阔步迈向转型升级的未来。
记者手记:
退无可退,唯有破釜沉舟。面对着农村劳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的突出问题,传统茶产业到了非机械化不可的地步。但是从传统茶园走向机械化,绕不过宜机化改造,看以简单的宜机化改造,实则少不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婺城区积极引导农业主体开展宜机化改造,从政策、项目到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茶农拥抱农业机械化,为茶产业擘画光明前景,从而推动更多新型机械走进茶园,助力茶产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