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数字双胞胎”,长什么样?
“数字双胞胎”,是数字孪生的通俗叫法。
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名词,简单讲就是把现实世界的事物,通过数字化技术克隆出与之对应的虚拟世界的事物,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各种实验和尝试,为现实世界的应用提供决策。
比如我们玩的VR游戏,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我们考驾照,通过软件在家就能模拟驾驶练习;
特别是在产品研发中,人们可以构建数字化模型,进行仿真测试和验证,大大降低研发成本;
……
你可能不会想到,浙江湖州德清的169个村(社区)都有一个“数字双胞胎”,相关做法还入选了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典范案例。
7月20日,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德清召开。农村“数字双胞胎”,到底长什么样?
一
在距离地面300千米的高空,“德清一号”遥感卫星每天飞越德清上空。它所在的卫星网与低空无人机遥感、遍布县域的3万多路视频、2400多个农业设备监测点,以及覆盖城乡的生活污水、垃圾分类、交通设施等10多个物联感知网络一起,组成了触达乡村角角落落的“神经末梢”。
这个“神经网络”采集的动态数据与农业农村、交通、民政等58个部门的13亿条数据等,经过复杂的算法,最终形成了能够精准映射乡村“人地物事”、实时监测乡村“生命体征”的数字孪生乡村。我们直观可感的,就是呈现在德清每个村委会大屏上的“数字乡村一张图”。
共享联盟德清站 蔡俊 摄
这张图有什么用?举例来说:
由于实时共享了政务数据,疫情期间,村干部足不出户就能知道村民是否守住了“绿码”,疫苗打到了第几针;
因为接入了一批市场化智慧农业系统,种养殖户们点点手机就能给鱼塘增氧、给番茄浇水施肥,还能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供求信息;
得益于与远程医疗系统的互联互通,村民有个小病小痛,在家门口就能连线县城医院的医生;
……
可以说,这个“数字双胞胎”正从乡村规划、经营、环境、治理、服务五个维度,让德清农村变得越来越洋气、宜居、充满活力。
二
数字化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自我重塑的制度革命。
德清在数字素养不高、对新鲜事物相对不敏感的农村打造“数字双胞胎”,村民真的会用吗?
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一定程度上依靠个人威望“灵活处事”的村干部们,真的会买单吗?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用户体验”。
比如给鱼塘增氧这件事。这些天连续高温,放在以前,禹越镇的黑鱼养殖户每晚都要守着鱼塘不敢睡觉了,生怕鱼儿缺氧而死。现在鱼塘里都装了物联网传感器,含氧量异常立即报警,点点手机就能开启增氧泵。养殖户说,这玩意真省事,好用。
还有让人头痛的私搭乱建问题。以往村干部上门拆违,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还有点抹不开面子。有些村民又是递烟又是上茶,希望“通融通融”,还有廉政风险。现在遥感照片一拍,大屏幕上一放,全村都看得见,工作就好做多了,当地话叫“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没啥好说的。
鞋子穿着舒不舒服,脚最清楚。
3年多来,德清围绕农民和村干部身边的痛点,设计并不断优化迭代着一个个真正好用管用的应用场景,让大家在切身可感的实惠中慢慢接受这些新鲜事物。
三
早在2014年,德清就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体制改革,33项城乡差异政策全面并轨——可以说,公共服务方面,德清的城与乡已没有太大差别。
而以“数字双胞胎”为代表的数字乡村建设,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均等化,从而进一步激发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共享联盟德清站 蔡俊 摄
在莫干山镇的五四村,有一个木芽创客中心,集聚着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围绕民宿产业链,有的做室内设计,有的做管家培训,有的做甜品开发。
在村里,他们能和城里一样点外卖、骑共享单车、办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还能享受更低的创业成本和更好的自然环境。所以,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
村还是那个村,景色更美,空气更好,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又激发了它的比较优势,使其拥有了更多发展可能。
从改革开放之初享誉全国的产学研“德清模式”,到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开创性事件”的莫干山会议,再到如今承担218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以及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创新基因其实早已渗入德清大地,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子。
这也许就是德清包括“数字双胞胎”在内的“停不下来的改革”,能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并活得很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