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一群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在广东省甘蔗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轻骑兵指导下,赶赴湛江开展了为期4天的下乡调研行。
“跟着苏老师学习,我的收获是巨大的。”“这次经历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甘蔗和甘蔗机械化有了深入了解,拓展了我的知识面。”“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心安排,短短的几天学习,内容非常充实,补全了我对甘蔗机械化全过程的知识短板”……学生们的一份份学习心得,不仅写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记录下了学到的种种新知识,更展现出未来努力学习的信心。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推广产学研用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湛江下乡调研行的9位同学都是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刘庆庭团队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他们心得体会中提到的苏老师,便是提供此次学习机会的校外导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苏俊波。
“做我们实验室团队的校外导师吧,我们共同探索一条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产学研用推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刘庆庭对培养储备农技服务人才提出的一条新路径,也是他首次向全省科研院所、农机推广机构、试验站的专家们伸出的橄榄枝。
自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后,笔者作为召集人邀请刘庆庭做为甘蔗机械化技术轻骑兵队伍首席专家。
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甘蔗专业组成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组长,刘庆庭经验丰富。他针对行动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结合目前广东糖料蔗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由教育、科研应用、推广机构共同探索培养一批硕士研究生的模式。
理论实践结合教学
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甘蔗生产知识
“甘蔗从播种到封行有几个月时间,这时候还可以套种花生等成熟期短的其他经济作物,但是机械化收获就受到影响,同学们要多思考如何解决套种地块的机收问题。”“甘蔗种植机的有序和精准播种会直接影响甘蔗发芽和存活率,同学们在机具设计中,要多考虑作物生长属性对机具性能的要求。”在学生们下乡调研中,苏俊波抛出一个个问题。
本次学习过程,苏俊波以“理论讲解+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甘蔗的宜机化品种选育、甘蔗各阶段生长发育及农艺技术要求、田间培土要求、机械化收获现状及问题、蔗糖熬制等方面做了全面讲解,同时带学生们参观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广垦农机广前分公司机库和大华糖厂的切段式甘蔗榨前除杂系统。
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推进甘蔗机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仅要提升机具性能,也对甘蔗品种提出“五好”标准:耐压性好、宿根性好、脱叶性好、蔗茎大小适宜、蔗糖耐转化性好;种植过程中需达到一定的行距,才有利于田间管理和机械化收获;同时为减少泥沙和蔗叶蔗蔸对糖厂的影响,榨前处理设备的研制也是不容忽视。
自主研发攻克难题
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500多百亩甘蔗品种选育基地,只见一排排各种品种的试验蔗长势喜人。
为了抵御广东台风影响,甘蔗抗倒伏性是品种选育必须考量的指标之一。宜机化品种选育工作漫长而艰辛,经过苏俊波等农业科学家长期默默努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目前已经从国内主要育种单位引进的40个品种中筛选到相对适宜机械化的品种——桂糖49号,并且通过杂交,创制了一批有望成为宜机化新品种的材料。
在广垦农机公司广前分公司的机库中,学生们看到了凯斯和约翰迪尔的甘蔗收获机,机具外观设计大气,性能稳定,不禁发出疑问:“既然国外已经有这么好的机具,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引用,而要费这么大劲自主研发呢?”
苏俊波笑着说道:“国外的机械不一定适合我们国内的环境,国内虽然有很多公司也生产甘蔗收获机,但是核心技术却非常匮乏,丘陵山地的机械化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同学们多向自主研发方向努力,我们只有在不停追赶,通过自主研发攻克卡脖子问题,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躬耕田垄言传身教
不断端正学生学习和做事的态度
每一批良种的繁育都离不开数百个日夜的试验比对和筛选。在湛江市甘蔗主题公园,学生们了解到公园内甘蔗基地业主的创业故事:农民十几年如一日参与甘蔗良种繁育;苏俊波躬耕田垄言传身教。
如今他们种植规模扩大到1500亩,还获得了国家级示范基地的称号。“败不馁,胜不骄”,这是同学们在湛江市甘蔗主题公园学习了甘蔗创业故事,经过心灵洗礼后总结得出的人生感慨,“这样的触动会推动我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下乡期间正值高温酷暑,苏俊波在头一天就中暑了,但仍坚持全程带队。也许有人很疑惑,为什么在没有项目经费支撑、没有足够社会资源力量依托时,甘蔗机械化技术轻骑兵队伍成员仍热情高涨,创造条件让在校学生参加“轻骑兵”乡村行的再造学习?
苏俊波说:“如果这样做能对这个产业有一丝贡献,我都会用最大的努力去推进。”刘庆庭说:“只有把大学生青春的赛道划定在广阔的田野上,才能真正将高等教育和乡村振兴产生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