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刚下过一场大雨。记者驱车前往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塔峰镇六七甲村,一路上,乡村路网和绿色的田园、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美如画卷。
塔峰镇六七甲村位于蓝山县城东大门,离县城仅4公里,是舜水河的流经之地、舜水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交通便利,依山傍水,风光秀丽。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坐落在六七甲村的沙帮智慧农业蔬菜生产基地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效水肥一体化沙培、水培、气雾培、有机硒肥等多项专利智慧农业种植技术及装备,配有智能一体控制器、温度传感器、水肥一体化配比池等设施,实现了大棚种植智能化,为永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走进基地分拣加工车间,只见刚采摘的瓜菜正通过瓜菜机械化分拣包装设备,经清洗、降温、风干、包装等流程,自动包装成干净、完整的商品,通过扫码,还可进行农产品信息追溯。据沙帮智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春贤介绍,蓝山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湘江源蔬菜)项目,目前已全面运行投产。示范区基地生产基本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操作,可以智能化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控制调节农业作业环境,节约农业生产的人力物力成本,让农业生产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让田间变车间,我们的目标是生产‘零农残、零激素、零重金属、高富硒’的优质安全蔬菜,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孙春贤说。
据介绍,基地全程自动化种植蔬菜。蔬菜播种、移苗、育苗、下苗、收割全过程依靠物联网系统,整个周期40天左右,只在筛选不良幼苗以及后期包装时有人工参与,颠覆了传统农业依赖季节、土地、气候等因素,实现了四季循环复种,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生产,亩平年产量可达到1000公斤,基本实现全智能化农业生产。
离开土壤的青菜,在六七甲村焕发新的生机。因地处湘粤交界,蓝山县素有“楚尾粤头”之称,青壮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蔬菜基地“华丽转身”,让六七甲村在外的打工人转身回头望向生机勃勃的故乡。
“我种了一辈子地,这样的种植方式从来没有见过,不过很快就学会了,也能很快上手。”67岁的六七甲村村民李冬琴种了大半辈子庄稼,对沙帮智慧农业蔬菜生产基地赞不绝口。“如今我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月工资2500元,又可以照顾家庭,很满意了。”李冬琴高兴地说。
“早在2015年,针对产业发展和土地使用方向,我们曾有过激烈的讨论。”驻村工作队队长贺碧生介绍道,当时村里大多数人坚持传统农耕,不愿意土地流转。经过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调研和走访,决定充分发挥六七甲村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和靠近舜水河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带动农业增效、村民增收。2019年,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蓝山智慧型生态循环产业园落户六七甲村,规划占地面积360亩,利用农业物联网模式和水肥一体化、沙培、水培等技术,发展智慧蔬菜种植、智慧水稻种植、智慧水产养殖等,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合股经营,助力产业扶贫。目前,产业园已建成蔬菜大棚11座、占地面积100余亩,亩平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已吸引全县750多户脱贫户入股经营、增产增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棵菜带富一方百姓。目前,六七甲村已发展大棚蔬菜、香芋等特色蔬菜种植1000余亩,六七甲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2021年,村里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增收近200万元,人均增加11000余元。村集体通过组织村民将零散土地统一规划、集中流转,发展大棚蔬菜、香芋等特色蔬菜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发展到17万元。
“我们将着力提升蔬菜种植科技含量和蔬菜品质,做大做强“大湾区菜篮子”特色品牌,并利用产业园的特色资源发展农耕旅游,促进农旅融合,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谈及未来,六七甲村支部书记杨革锋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