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春末夏初的午后,大雨刚停,阵阵莺啼回荡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石狮村田头,村里的95后“全能农机手”曾康正驾驶着农耕机在田间耕作。
田边,多位农机手们不停点击手机按键——他们或熟练操作着一架架在空中盘旋的植保无人机,或指挥着翻耕、旋耕、犁耕、平耕、插秧的各种“变形金刚”。每一阵轰鸣声过后,排排秧苗就铺满水田。
曾康正是这群农机手的“领头雁”。2015年,曾康辞去厨师工作,放下“掌勺”,回到石狮村,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种下了自己的青春与热忱。
(曾康正在插秧机上装秧。辜鹏博 摄)
“这几天我们需要整地,保证后面插秧工作如期进行。”5月1日,早晨5点半,天边刚泛白,曾康戴着眼镜,将所有的机器检查了一遍,“我们合作社共有2000亩地,农机设备近30台,要是在田里出故障,会相当麻烦。”
说起这些“变形金刚”般的农机设备,曾康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插秧、施肥、播种、鱼塘投食都是无人化、智能化。精准度比较高,还不用担心秧苗的成活率。老一辈的传统种田模式逐步淘汰,今后智能化机械设备会越来越普及。”
做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发光发热,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农技水平和专业知识。曾康每年都会参加省、市、县的农技培训,“一年最少也会参加几十次。‘一村一大’就学了三年。从田间管理、农业机械化、无人化管理、到农作物培育,有农业专家来讲解指导,我的收获特别多。”
这位长期在生产种植一线,皮肤晒得黝黑,心思全在地里的青年,也是湖南省熙园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村里有几十年种地经验的“老资格”都会向他虚心请教。“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石狮村的村民打趣着。
“我确实带出了5、6个‘徒弟’。今年我们合作社插秧抛秧早稻1200亩,我的‘徒弟’们都超标完成了任务。只要务实、肯吃苦,随随便便都能月薪过万。”曾康腼腆一笑感叹,过去进城务工,如今返乡种田。一批批爱农业、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正成为乡村新业态的先行者。希望有更多的回乡青年加入农业生产这个正在日新月异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