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博文和周密英正在用插秧机插秧,夫妻俩配合默契。
丈夫种田,妻子养鸡、养蜂;丈夫大力发展机械化、专业化种植,妻子开拓线上销售渠道,自产农产品畅销;农忙时,驾驶着农机的丈夫身侧总能看到帮忙的妻子;养殖场里,丈夫总会将最难做的活一肩挑下……
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官桥镇集镇村,付博文、周密英夫妇过着“男耕女养”的甜蜜生活。
从2011年购入收割机开始从事农机服务,到2014年流转50多亩土地开始机械化水稻种植,到如今,他们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100余亩,养鸡800余只,养蜂100多箱,成了全镇种养业的“明星”,年收入超40万元,是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榜样。
谈起致富经验,付博文将其总结为:“吃苦耐劳、规模种养、科学种养”。
勤劳换得“田生金”
4月20日,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官桥镇集镇村龙井组,新翻的稻田连成一片,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在翻耕好的农田里,付博文正开着插秧机进行作业,周密英则站在他身后,忙着将秧苗盘整齐地排进机器中。
春意浓郁的田野上,一派繁忙热闹的春耕生产喜人景象。
官桥镇集镇村,付博文和周密英正驾驶插秧机在田间劳作。
付博文与周密英都是“80后”,他们的种粮路始于2014年。在此之前,付博文曾是一名农机服务员。
“2011年,我用所有的积蓄买了一台收割机和一台碾米机。2012年,我和妻子结婚了。随后,我们夫妻俩一起走乡串镇,开展水稻收割和碾米服务。”在付博文的口中,周密英是个“很舍得来”的人,“在水稻收割季节,她凌晨5点就和我一起下田,我开机器,她装袋。收割完成又开着碾米机出去,还是我开机器,她装袋,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1点多才能回家。”
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让夫妻俩攒下了一些积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的前景。2014年,在官桥镇农办的建议下,夫妻俩一番商量后,流转50余亩稻田,开始“试水”水稻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由付氏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的1100余亩土地已完成翻耕,正陆续种上秧苗。
“那几年,我和老婆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皮肤被晒得黝黑,夏天甚至被晒得脱皮。”付博文说。
辛苦换来了收获。小试牛刀的付博文与周密英,在第一年便喜获丰收。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尝到甜头的付博文与周密英逐步扩大着他们的“种粮版图”,联手村里的4户种粮大户,成立了浏阳市博浩家庭农场和浏阳市付氏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50多亩增长到现在的1100多亩。2021年,1100多亩稻田产量超130万斤,除去成本,获利近40万元。
“土地不会欺骗人,在土地里洒下了多少汗水,就能变成多少粮食。”谈起自己的致富经历,付博文爽朗地说。
机械种植效率高
熄火、下车、查看插秧机里剩余的柴油……4月20日下午,忙活了一天的付博文并没有显得多疲惫,反而有点兴奋,“两个人、一台机器,一天能种50余亩地。现在种田全是机械化,耕地、插秧、施肥……所有的农事,全部机械完成,又方便又轻松。”
随着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的人挑肩扛、牛拉人忙的耕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前景的付博文与周密英,利用自身从事农机服务时积累的经验,带领官桥镇水稻种植业实现了由“会种田”到“慧种田”的华丽转变。
育秧大棚内,付博文(右)与工人正在收秧苗,准备前去栽种。
投身农业以来,付博文与周密英两人先后投入了300余万元,采购了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稻谷烘干机、植保喷洒无人机等16台农用机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今,付博文把自己从辛苦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机耕道从家中延伸到田间地头,从种到收,再到运输、烘干,实现了全程“五机一体化”(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
种粮不靠天,技术来破题。有了农机的“帮忙”,付博文与周密英再也不用为了赶农时而牺牲休息时间了。
除了在田间劳作外,周密英还发展起了养殖业,散养着数百只鸡。
“像今天,有4台耕田机、1台插秧机在做事。1100亩农田的翻耕和插秧,我只需要请4个人就能完成,这就省下了一大笔种植成本。”付博文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准备成立一个飞防专业合作社,“我买入了几台植保喷洒无人机,准备培训出几名‘飞手’,马上就到植保时节了,我们可以到其他合作社或农户那里承接业务,也能推广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惠农政策“虎添翼”
“除了踏实肯干以外,付博文在专业和技术上也过得硬,种出来的田,产量也比别人的高,我愿意跟着他干!”官桥镇集镇村村民张楼说,他已经在付氏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了2年,学得了一手过硬的农机驾驶技术和种植技术。
科学种植,精心管理——这是付博文总结出的粮食高产高效的秘诀。
多年以来,付博文一直选用优质高产的良种。此外,通过咨询官桥镇农办技术人员,他也在不断改进整地施肥技术,以科学的方法种植水稻,单产比其他种植户高出15%,“现在,合作社的稻田亩产能超过1200斤。”
付博文与周密英在山上查看蜜蜂的生长情况。
“我们夫妻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还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付博文说,付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官桥镇农办的关怀与鼓励,“这些年,镇村两级不断帮助合作社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而国家对水稻种植的扶持政策我们也全部享受到位了,合作社购买的所有农机都享受到了足额的购机补贴。”
如今,付博文夫妇正打算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继续扩大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同时增加农机数量、培训农机驾驶员,通过机械化水稻种植承接外来业务,拓展创收空间,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采访手记
人勤春来早,生活比蜜甜
记者第一次见到付博文、周密英夫妇,是3月28日在官桥镇八角亭村油铺组。
当时正值水稻播种育苗时节,周密英在秧田边扶着一卷塑料薄膜,付博文在秧田里抽着薄膜往秧棚上覆盖。
“你慢一点呀,姿势那么帅,完全可以保持个几秒钟。”因为付博文抽膜的力气有些大,扶不住膜卷的周密英笑着打趣他。而付博文立即停下动作,举起右手冲周密英比了个“耶”,回应道:“好,这个可以有!”
农田里,蜂场中,这对“水稻夫妻”在工作时,总是不忘“撒狗粮”。
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将夫妻俩从田间地头解放了出来,周密英却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她立马又“捣鼓”起了养殖业,而且还做得风生水起。2021年,她的养殖场纯利润就有10余万元。
4月20日上午,她在养殖场里喂养数百只鸡和白鹅后,又穿上防蜂服,准备去观察一下100多箱蜜蜂的“工作情况”。
这时,付博文回来了,他刚帮周密英送完一份鸡蛋给客户。只见他停好车后,二话没说就跑进了房间,再出来时,已穿好了防蜂服。赶上周密英后,他说:“让我来,你怕蜂蜇,我不怕……”两个人在蜂道上有说有笑,很是甜蜜。
付博文说,这一路走来,他最感谢的还是妻子,“这几年的奋斗有苦有甜,但是因为有了她的陪伴,苦里也带着甜。我们的两个儿子也培养得很不错,学习勤奋,放学回家还会主动帮忙做农活,像她一样,向上、勤劳、又开朗!”
而周密英则说,她在付博文身上感受到了踏实、勤劳与希望。
“只要人勤快,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付博文说,跟“以前掏空几件衣服的口袋都找不出三块钱”的窘迫日子相比,现在夫妻俩一年能挣四五十万元,这让他们感受到了脚下土地的“含金量”,也让他们看到了方向,“总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养鸡,我养蜂来你出力。柔和的春日阳光,鸡、鹅、蜂合奏出的乡间“乐曲”,入口回甘的清茶,无不透露出这个四口之家的幸福与甜蜜。
夫妻俩用勤劳破解幸福“密码”,甘了自家也不忘甜润乡亲。此前,早稻育秧时,在了解到村上的散户有育秧方面的困难后,为帮助散户顺利地进行早稻生产,不误农时,付博文主动为村上5个组的散户免费提供种子和秧苗,并连日加班加点培育秧苗,以解农户们的燃眉之急。
“带动发展、振兴乡村,我有一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乡亲们,我感到很自豪!”面对农户们的再三感谢,付博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