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一句农村老话,点出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
放眼楚沩大地,农人无闲,立于良田;“铁牛”穿梭,在此奏鸣;青青秧苗,拔节生长……作为农业大市,宁乡是湖南长沙的西部粮仓,粮食生产占全长沙的三分之一。2022年,宁乡计划粮食生产播种面积162.05万亩,粮食总产量14.4亿斤以上,其中早稻播种面积53.53万亩,占到全长沙的37%。
而今年春耕,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稳面积、稳产量的同时,还面临着疫情防控带来的“考验”。如何答好这道“综合题”?宁乡用“十个指头弹琴”,一手抓精准防控,一手抓粮食生产,以张弛有度、默契配合的手法,奏响统筹发展“协奏曲”。
这个春天,楚沩大地以“别样”春耕,释放出坚定信心稳中求进的强烈信号,也勾勒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图景。
心中有“音谱”,全局有掌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早做准备,早有谋划。针对疫情可能给春耕带来的影响,早在3月初,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就制定了应急预案,根据疫情防控实际,引导农民正常下田,有序恢复春耕生产。
农资是春耕的“粮草”。宁乡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协调春耕农资调运,重点调度农资储运和价格情况,并及时对接疫情防控指挥部、交管部门,通过闭环管理、无接触农资调运等措施,做好疫情防控下的农资调运工作。
农田里,两台翻耕机来回穿梭作业,掀起土层,唤醒沉寂的土地,整理出来一道道平整有序的田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宁乡市金洲镇颜塘村,种粮大户熊利民抢抓农时,抓紧忙活起来。
今年,熊利民一共承包了2300亩土地,全部种植双季稻。“我们一共有20多名工人,育秧期间,镇上一直帮助做好各项防疫措施,开展了多轮核酸检测。微信上、广播里,村干部每天播报防疫知识,提醒我们戴好口罩,不扎堆、不聚集,疫情几乎没有为我们的春耕生产带来影响。”看着鳞次栉比的大棚里,一盘盘承载着希望的秧苗,熊利民对今年的收成信心满满。“现在集中育秧已经全部完成,再过几天就能插田了。”
今年,宁乡计划投入财政资金2.27亿元,出台适度规模经营、稻谷目标价格、优秀主体、优秀单位、机插机抛作业、育秧能力提升等11条粮食生产奖补政策。不断“升级”的惠农红包,让农民越来越有盼头。
“集中育秧每亩补贴60元,早稻种植每亩补贴120元,还有购置机具补贴、种粮一次性补贴等,金洲镇还额外出台了鼓励措施,规模大户每亩再奖励15元,我们种粮更有干劲儿了。”熊利民说。
“这段时间气温升高,大棚要注意通风,做好消毒,防止秧苗发生霉病……”微信群里,农业技术专家樊孝菊正提醒金洲镇种粮大户们现阶段的注意事项。
疫情发生后,为减少现场指导直接接触带来的防控风险,宁乡充分利用微信群等平台搭建与种植户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邀请农业专家、农机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对农户进行科学春耕指导,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把握好旋律,科技来助农
减少人员聚集,提升生产效率,在宁乡,科技力量正成为春耕防疫“双赢”的“法宝”。
位于宁乡双江口镇的智慧农业育秧工厂里,一盘盘经过消毒、播种、覆土的稻种,通过生产线被传输送进智能催芽密室。透过仪表盘,能看到密室的温度、湿度及各项专业数据。“咱们这个密室恒温恒湿,稻种只要两天就能发芽。”智慧农业育秧工厂负责人姜超介绍。
打开其中一个密室,淡白的水雾伴随着泥土的芬芳飘出,村民开着叉车把育秧盘从智能催芽密室运送到田间,再通过秧盘传送带铺放到育秧大棚或旱地育秧场。
走进旱地育秧场,通过手机登上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用户可以随时查看秧田的实时情况,再根据实际需要,点击操控秧田自动喷灌系统,来控制秧田温度和湿度,并进行追肥、调酸等秧田管理工作。
“今年整个育秧基地的服务面积是1万亩,通过这个系统平台,管理效率更加高效,原来管理我们需要十个人,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足够。”姜超说。
手机成新“农具”,数据成新“农资”,甚至连5G、无人驾驶技术也来助力。4月14日,在宁乡市2022年水稻机插机抛秧技术培训暨新机具推广会现场,无人驾驶抛秧机、无人植保机、轻型三角履带拖拉机……一台台现代化、智能化的农机,解锁着宁乡春耕的新“姿态”。
众多农机中,无人驾驶抛秧机算得上是大“网红”。“搭载了无人驾驶系统的抛秧机集卫星接收、定位、控制于一体,可自动实现转弯避障等动作,路径追踪精度达到2.5厘米。”湖南中联重科智能农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心丹介绍。而且,其配备的载秧平台,一次可以载秧300盘,减少农民运秧时间。
黄勇是宁乡圆湖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的理事长,今年他率先“尝鲜”了无人驾驶抛秧机。以往,一台抛秧机至少需要两名工人,一人负责驾驶,一人负责送秧,有了无人驾驶系统,只需一名工人就能完成抛秧,人工成本大大降低。
当传统的“镐锄镰犁”转变成为智能化的“金戈铁马”,宁乡农业生产模式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数字化、无人化,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也为粮食生产增收注入动能。
重视主“音符”,耕地成沃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让粮食质量更高、产能更高?在宁乡,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一块块整齐的大田,一片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撑起了粮仓丰收的底气。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今年开春,宁乡市菁华铺乡洪仑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进入了忙碌阶段。“通水路,修旱路,想不到种田也能走大路!”看着刚平整好的近2米宽的机耕道,宁乡市务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伟喜上眉梢。
洪仑山村原来的田东一块、西一块,边边角角也比较多,村民自家的口粮都不愿意种。现今,全村连续两年改造了8000亩高标准农田,基本都由大户全程机械化耕种,村民自家耕种也更方便。
谢伟算了一笔账,以前七八个人辛苦一天收三四亩田,现在三个人一天能收80亩左右。他底气十足地说:“我承包了近700亩农田,看中的就是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收益也跟着水涨船高。”
近年,宁乡创新工作机制,严格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2021年,宁乡在灰汤镇、老粮仓镇等16个乡镇、43个村(社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万亩。2022年,宁乡预计投入12800万元,新建8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补齐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春耕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捷报传来,截至目前,宁乡全市早稻集中育秧达37.98万亩,超额完成集中育秧任务。人间四月天,广袤沃野上,楚沩儿女们又一次用勤劳的双手描摹出丰收的底色,让端牢“饭碗”的底气更足、信心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