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淮安市特色农机化工作主动跟进配套服务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强力推进两类示范点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一、强化行政推动,营造工作氛围
针对特色农机社会知晓率不高、重视度不够的问题,我们认真贯彻国、省农机化转型升级文件,紧抓特色农机化水平纳入乡考的契机,积极向党政领导、关联部门、系统干群和市场主体宣传特色农机化给特色产业带来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形象效益的变革,取得理解和支持,“没有特色农机化就没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特色农机化需要政府投入引导”等理念渐入人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初步形成。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局党委会三次研究特色农机化工作,明确特色农机化工作不是农机条线一家工作,而是整个农业农村局系统的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特色农机化一线观摩指导,积极协调县区领导对特色农机化工作提供支持。二是多条线协同抓。建立农机、畜牧、渔业、种植业分管领导参加的协商制度,协同克服特色产业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农机与畜牧、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处室、站所沟通对接紧密,共同研究各环节机械化发展需求,针对薄弱环节,精准提出工作措施,完善本地特色农机化发展思路,形成推进特色农机化发展的合力。三是政策扶持着力抓。在积极争取上级农机化建设资金基础上,盱眙、淮阴等五县区统筹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与创新、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等政策资金,支持特色农机“宜机化”改造、机艺融合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和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据统计2021年市县财政对特色农机化投入超6000万元。
二、紧盯短板弱项,实现全链协同
围绕地不适机、无机可用、人才缺乏等特色农机化发展难题,打通建改、研发、推广、使用四个环节链条,实现全链协同。一是宜机化建改。坚持改地适机,市县政府农机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明确新建规模设施农业“宜机化”面积占比不少于80%,新规划建设的特色产业片区都必须充分考虑宜机化要求,洪泽、淮阴等县区出台扶持政策,对达到宜机化建设(改造)标准的规模设施农业每亩给予1到3万元奖补,激发了市场主体宜机化建改积极性。市局联合供电公司、农科院积极推进大棚设施电气化设备智能化改造试点。全市新建(改造)宜机化设施农业1.2万亩,改造宜机化果园15个,建设不同产业品种市级宜机化建设(改造)示范点6个。兼顾引机适地,对于已成型无法改建的规模设施农业,因地制宜精准研发,推动校企联合开展杏鲍菇切根机器人技术研发应用,鼓励清淮机械、南机所协同攻关,研发芦笋修剪机,填补机具空白。全年共研发生产示范适地化机具3种10台,改造订制适地化机具100多台套。二是系统化推广。组织业务处、站聚焦“一业一机”学习了解特色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研究探讨不同产业特色农机发展的规律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制订发布芦笋、龙虾生产机械化等9个市级作业技术规范;组织市县推广站和市场主体到亚美柯、悦田等特色装备生产企业参观学习,推荐市蔬菜协会和上海蔬菜集团赴南京谷里学习叶菜类生产机械化;围绕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引进试验对比洋马、亚美柯移栽机、育苗流水线,示范芹菜播种机等机具;加强产业招商,引入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建设技术国内领先的数字渔场;引进红薯、龙虾、莴笋、中药材初加工技术机具;调整市特色农机化专家组,五大行业各设置2名专家,邀请省级专家多次赴县区开展专项指导,提供技术支撑;市县区联动,抽调技术骨干力量,分片包干、送技术进镇到村,对示范点负责人重点跟踪指导培训。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特色农机化业务培训20期,召开各类特色农机化现场会12次,参训人员2200余人,全市共推广各类特色农机装备2.45万台套。
三、遵循发展规律,彰显示范效应
淮安市遵循农机化发展规律,扎实有序推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以点及面,辐射带动,大力开展特色农机化载体建设。一是积极争取省级现代农业装备项目400万元,开展龙虾、黄瓜、茶叶、碧根果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二是用好每年600万元市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项目资金,主攻特色农机化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可学可看可复制市级特色农机化示范点(基地)21个,在建30个,涵盖五大产业27个品种,已初步形成盱眙禽类、林果、中药材初加工、茶叶机械化示范点串联线,清江浦淮阴运南片畜、禽、蔬菜、水产、食用菌、农副产品机械化和淮安苏嘴周边蔬菜、林果机械化两个特色农机化示范点集聚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淮安市特色农机化水平进一步快速提升、持续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特色农机化乡考指挥棒作用,通盘考虑政策扶持,工作状态、工作成绩,用考核促工作。通过2021年考核,已有四个县区的党政领导、县区局主要领导明确表示今年要加大对特色农机化工作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