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气温回升,桃红柳绿,南粤大地充满生机。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黄沙村委会高车坝木棉生态园旁的130亩耕地里蓄满了水,田里满是新鲜的耙田痕迹,微风吹过,波光粼粼。“秧苗长势不错,我们新买了插秧机,过两天就开始插秧。”黄沙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朱国强摩拳擦掌。
记者了解到,当下广东省各地正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今年春播春种进度明显加快。截至3月17日,全省春播面积1065.5万亩,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早稻育秧折合大田面积984.2万亩,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栽插早稻128.8万亩,同比增加20.6个百分点。
人勤春来早,一片火热的春耕生产场景在南粤大地徐徐铺开。
做好“加法”
撂荒地变“粮田”高标田变“良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保障现有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广东如何做好增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重要途径。
撂荒耕地披“绿装”,激活“沉睡”的土地。在汕头潮阳区西胪镇竹岭村,200多亩撂荒地经过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整治后,目前已经达到水稻种植的要求,“我们准备近期就插秧,也希望能盘活更多的撂荒地,种植更多水稻,为保障粮食安全作贡献。”锦沣合作社负责人林岳锋说。
竹岭村的改变并非孤例。有着广阔农地的广州,近年来持续实施耕地“零弃耕”专项行动,主动摸查15亩以下撂荒耕地,发现一地,建档一地,整治一地,计划在今年9月30日前完成15亩以上连片撂荒地整治;清远市成立粮食生产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签发粮食生产督查令,印发《清远市撂荒耕地专项整治2022—2023年行动方案》;惠州市惠城区委、区政府与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签订粮食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责任书,划定复耕复种面积表和时间线,以及复耕地块用于种粮面积底线……
“今年,我们要把复耕复种撂荒地作为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主要措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将完成现有连片15亩以上可复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用卫星遥感图斑对15亩以下的疑似撂荒耕地开展核查,构建我省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监测平台,制定3年复耕复种行动计划,逐步完善和构建推进撂荒地复耕的长效机制。
撂荒耕地整治,让荒地变粮田,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则让粮田变“良田”。在过去10年完成45.3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肇庆市怀集县提出今年新增1.36万亩;梅州市提出积极争创广东省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市,为全省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梅州样本;广州市黄埔区计划在迳下村建设500亩高标准农田创新示范点,建设1128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全省启动了“数字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及运营,确保完成1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做好“乘法”
农机担任主力军科技成为驱动力
伴随着阵阵轰鸣,两台无人驾驶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直播机按照预设路线在水田上来回穿梭,稻种均匀播撒在泥土里……这是广州市黄埔区大吉沙岛的智慧农场春耕作业现场的一幕。
“一天播种近100亩地,且无需专人操作,是无人驾驶水稻精量直播机的特点之一。”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在满表示,以插秧的成本来计算,传统的方式一亩地要近200元,现在采用机械化直播,一亩地只需要不到30元。
广州市今年春耕期间将投入农机总动力97万千瓦,同比增加9%,投入农机具3.8万多台套,同比增加52%;在茂名市高州市61.89万亩的春种作业面上,无数台插秧机、育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活跃其中;汕尾市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加强新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共投入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微耕机、农业无人机、抽水机等农机装备10580多台套……
综观全省,农业机械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愈发凸显。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春耕期间,全省预计投入拖拉机20万台套、水稻插秧机1.4万台、植保机械23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14万台等各类农机装备超100万台,大大提高春耕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效率。
农机装备给力的同时,少不了良种、良法相配套。2005年以来,广东连续18年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一大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获得推广应用。例如今年发布的丝苗米品种19香,可媲美泰国香米,亩产大幅提高,市场价位可观,有效带动了丝苗米产业提质增效。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控肥、控苗、控病虫)也入选了全国主推技术,在全省多地示范推广。“我通过掌握‘三控’施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过量、肥料利用率低、种稻成本高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种植成本降低的同时水稻产量还有所提高。”林岳锋说。
如今,科技已成为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据统计,到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3%,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98.5%。
良种、良法、良机的推广和运用,不但提高了春耕生产的效率,也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做好“减法”
支持水利“保用水”金融保险“减负担”
汕尾陆丰南塘镇后径村依山临海,地势高,水源不足,虽然陆丰市建设了龙潭水库,但距离有30多公里,引水困难,全村用水主要靠一座上世纪中叶建成的老旧水库。
事实上,对抗春旱一直是陆丰春耕的大课题。当地人回忆,历史上甚至有引海水种水稻的情况,夏秋季节淡水灌溉要“等台风来”。过去,本地一些自然村挖有水塘,陆丰南塘镇的良田往往也是十几亩一片围绕着水塘开垦,无法集中连片。村民反映,近年来,这些水塘屡屡出现干涸现象,水库的水位也在降低。
为了保证用水,广东企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耕公司”)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将基地周边的大水利沟拓宽挖深,但单个企业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为此,广东已下拨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利用财政资金打水井、维修泵站等抗旱设施设备,千方百计增加2022年春耕生产用水储备。比如在企耕公司所在的汕尾陆丰南塘镇,企耕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杨金印就期待能在水利沟上修建一些闸门以蓄水,“南塘镇后径村有两条大的天然沟,如能加以利用,可满足全村农田的灌溉用水。”他说。
购种苗、农机,施肥,除虫……春耕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流动资金支撑。在湛江雷州市白沙镇,水稻种植大户郑先生就遇上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对此,建设银行湛江市分行积极提供金融服务:在客户经理小唐的指导下,郑先生成功支用了农险贷30万元,再也不用像前几年那样一到播种季就发愁。
从全省层面来看,各大金融、保险机构也从多角度多层面为春耕生产提供保障。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为例,该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和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将资金投向“三农”重点领域,帮助解决农村资金短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