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多年来,玉米最高产的一年!”
“今年是我们家中稻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每亩地比往年多收约两三百斤,和去年比能多赚50万元左右。”
“今年农机作业面积比去年多,大型自走式割晒机把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农户很满意。”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表示,目前秋粮收获进入尾声,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更多的科技力量已成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利器,农业科技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丰收靠技不靠天”。
扩面积、促单产,秋粮丰收底气足
“这些年在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粮食越打越多,钱越赚越多。今年,我把家周围的闲置地都归整起来种上了高产新品种,你看啊,地比原来多了四五亩,亩产也上来了,总产量肯定是稳稳的再增加。”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庄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哲峰说。
“今年我们省秋粮面积连续4年增加,有的是经济作物改种粮食,有的是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有的是整改复耕,有的是增水增地种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告诉记者,面积增加了,粮食生产就托住了底。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3.1亿亩,比上年增加了700多万亩。其中,大豆面积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000万亩。
“今年我调整了一下种植的比例,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大大增加了,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种得少了,我算了个账,这两类作物亩产相差500斤左右呢。地就这么些,‘能者多劳’嘛!”河北省故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李杰说。
“作为国家100个大豆、200个玉米大县整建制示范县,我们通过主推密植技术模式,集成配套各类资源措施,精准管控各生产环节,提高关键措施到位率,农民很满意,成效也很明显。”澳门皇冠体育_皇冠体育app@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了73%,这有效地对冲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好政策连着好收成。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完善,离不开好制度、好政策。粮食怎么保?政策来引导。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分品种、分区域、分要素、分环节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中央财政及时下拨农业防灾救灾资金、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义利并举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
优品种、强技术,秋粮增产潜力大
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增产空间正在变小。而玉米、大豆、旱作杂粮等,仍有巨大的增产潜能。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在粮食产量中占比近40%,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对新增千亿斤粮食意义重大。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说:“过去20年我们玉米单产年增长率达到1.53%,得益于新技术、新机具的整合运用。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22年,美国玉米单产为725公斤每亩,我国是429公斤每亩;从1996年到现在,美国玉米产量年增益8.5公斤,我国是4.5公斤。”他认为,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提高产量,品种技术缺一不可。
“我们黄淮海种玉米时间很赶,要在120天之内种得上、收得好,这个品种熟性很好并且株型特殊、抗倒能力强、密度弹性也大。之前不少品种密度上去之后,很多会出现空壳、倒伏、病害等现象,‘中玉303’就没这个问题。”山东省乐陵市种植大户闫乐义对新品种赞不绝口,更难得的是,“中玉303”出籽率高,容重还高,100斤干棒子,一般品种也就出80多斤棒仁,这品种能出91斤多,品质还很好。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天宇团队研发的“中玉303”作为农业农村部2023年主导品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亩产可达1077.54公斤,为黄淮海、东华北主产区中低产田生产打造了可复制样板。
“以前玉米施肥都是‘一炮轰’,施一次肥就不再管了。今年我们是精细化管理,每到关键生长期,都会追水追肥。”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佃户营村种粮大户曹彦峰说,今年采用了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玉米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每亩地块约种了5000-5500株玉米,每亩比往年多种了1000株。“从来没有这样精细地种玉米,想要不高产都难。”
同样,今年各地大力推广大豆高油高产品种,如黑龙江主推“合农71”“绥农84”等亩产350斤以上的高油高产品种;内蒙古重点推广高油大豆“登科5号”和高产品种“蒙豆1137”等品种。据统计,全国高油高产大豆品种推广面积达25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左右,占比达到19%。
“今年东北四省区推广大豆大垄高台高产高效技术,将垄宽由65-70公分、增加到110-140公分,密度由每亩1.8万株增加到2.4万株,亩均单产可提升10%以上,共计推广2491万亩,较去年增加904万亩。”全国农技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处长鄂文弟介绍,农业农村部构建的全国大豆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畅通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协作渠道,力争把专家田产量转化为农民的大田产量。
少投入、减损失,秋粮产能提升快
与越南、老挝交界的云南省江城县,是中南半岛草地贪夜蛾、黄脊竹蝗、稻飞虱、叶斑病等多种重大境外病虫害跨境迁移进入我国南大门的必经之地。中国农业科学院普洱江城试验基地通过常年定点监测,获得了草地贪夜蛾跨境迁飞种群时空动态基础数据,为制定草地贪夜蛾全国“分区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警方案。
今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的影响,玉米南方锈病进入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现在玉米已经长到2米多高了,人工打药是不可能了,极端天气、病虫害年年都有,我们也有一套自己的应对办法。面对预警,我们快速与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联系,迅速确定了无人机施药方案。现在看,经过防治的地块每亩产量能达到700公斤左右,较往年每亩地能减少130公斤的损失。”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植保站站长曾显光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的种粮需求不仅是多种粮、种好粮,还希望少投入、损失小。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高效农机开启“加速度”,一批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新农机相继亮相。在江苏省睢宁县岚山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收获机格外亮眼,“这台机器能同时完成2行玉米和4行大豆收获作业,避免收获机重复下地,能提高作业效率80%以上。大豆籽粒机收总损失率小于3%,玉米摘穗总损失率小于2%,可以有效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倪有亮告诉记者,节粮减损和增产稳产一样重要。
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浪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秋收前,我们开展技术培训上千人次、组织减损大比武,提高种植户、农机手减损意识和能力,安装机车防陷半履带、扶倒器等设施200多套,最大限度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确保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八五七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胡鹏程说。
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95后”农民林林尝到了水稻绿色生态生产技术的甜头。今年,他的家庭农场承包了1800亩水稻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采用绿色生态综合措施,既保证了水稻品质和产量,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我们邀请了湖南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均衡搭配,缺啥补啥。”林林介绍,通过农家有机肥和测土配方肥的施用,早晚稻水稻叶面清秀、翠绿,长势良好。
林林告诉记者,通过绿色生态生产技术的集成使用,他的水稻预计亩产将达到1000斤以上,米质达到国标二级,按照目前优质米订购市场价格,将达到每百斤165元以上,真正实现好米优价。
高产品种、高效技术模式,是为农民做加法;绿色防控、机收减损,是给农民做减法;科技支撑粮食产能提升还需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全生产链条精细管护,让生态农业绿了田野、富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