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整齐连片足有一人多高的玉米已进入蜡熟期,微风吹拂,玉米轻摇,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专程到梨树县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他说:“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用可持续的观念看待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好“用地”与“养地”的辩证关系。几年来,吉林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探索黑土地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实现了逆转,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多管齐下赋强能
推广应用见实效
“我这700多公顷地全部采用‘梨树模式’,土壤通透性强,玉米抗旱抗涝,防病虫草害,1公顷地能打粮2.4万斤,节约成本1200元。”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卢伟望着垄间腐烂的秸秆,脚踩松软的黑土地感慨道,今年雨水大,产量却没受什么影响,真是保护性耕作的功劳。
为了全力以赴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2020年7月以来,我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建立“田长制”,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确定了每年7月22日为“澳门皇冠体育_皇冠体育app@黑土地保护日”。
2021年,梨树县率先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建设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政府主导,粮贸、金融、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一体的生产格局,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单元,全程机械化操作,最大限度发挥农机具作用,整县推进实施“梨树模式”。
在措施保障方面,我省应用北斗卫星技术,启动了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保护性耕作作业监测,免耕播种机安装实时监测设备并同步上传,固化保护性耕作地理坐标,实现全省统一管理。
“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我省12亿元保护性耕作补贴已提前拨付到各地,按照玉米秸秆覆盖量60%以上、30%-60%、30%以下,划分为每亩补贴不超过100元、80元和40元3个标准。”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副处长王雷说。
政策推动、法规约束、措施保障、舆论监督……如今,黑土地保护已经形成全社会共识。我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每年新增1000万亩以上,实现“三连增”“三跨越”。2022年,我省优化提升“梨树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实现适宜区域全面实施。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携手共建绿色发展
在辽源市东辽县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近1000亩示范基地内,玉米套种毛叶苕子、荞麦等覆盖作物长势喜人,研究员在田间观测并对其生长状况进行记录。
“针对坡耕地区跑水跑肥等特点,探索使用了作物垄间覆盖栽培技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起到固土培肥作用。”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向楠说。
2021年,我省率先在东北四省区与中科院签订框架协议,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农安、梨树、镇赉建设3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同步推进30个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形成梯次跟进示范推广体系,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
把科研人员论文写在大地上。依托强大科研优势,我省加强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东北黑土地研究院,连续举办东北黑土地保护国际论坛,设立80余个黑土地保护相关研究课题,实行任务发包、揭榜挂帅、验收集成、保护奖惩等机制,设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启动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通过探索研究,我省构建起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探索形成了秸秆覆盖还田、深翻还田、碎混还田、米豆轮作、水肥一体化等黑土地保护模式,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2021年,全省示范推广秸秆碎混还田近50万亩,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秸秆深翻还田近100万亩,比上年增加30%以上;采用米豆轮作技术150万亩、盐碱耕地治理模式3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