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7月14日消息(记者郭东隅 通讯员丁伊雯)7月的黑土地,沃野千里,绿浪滚滚。近年来,长春农高区的智慧农场探索“间作模式”,不仅能变废为宝,还为黑土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农高区智慧农场(央广网发 姜雨思 摄)走进农高区智慧农场,一派人机共舞的繁忙景象。无人挖掘机正在翻拌食用菌培养料堆,工人们在玉米田间开沟、清理垄沟、放入培养料、播撒菌种、覆土,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这种食用菌栽培底料是采用农场中的牛羊粪便和玉米秸秆为主料进行堆沤发酵,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食用菌在采收之后菌渣可以直接还田到土壤之中,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稳产增收。
“今年我们在园区里一共种了五种食用菌,分别有鸡腿菇、姬松茸、大球盖菇、双孢菇和金福菇。在栽种完食用菌之后,食用菌的菌渣可以直接还田。在宽行区域,达到增加有机质的目的,同时在第二年进行玉米与食用菌轮作的栽种模式,使玉米栽种在前一年种植食用菌的宽行中。”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读研究生张天雨说,“米菇立体间作”的种植模式,能改良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创造新的价值。
今年,农场中“米菇立体间作”模式的种植面积达到30亩,公主岭全市推广面积超过100亩。“经过前两年的试验示范的情况来看,我们‘米菇立体’栽培这种技术模式可以提高玉米产量20%-30%之间,同时每亩产生了500到600公斤的蘑菇。这些蘑菇,以平菇为例,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我们采用立体栽培模式,生产出的蘑菇口感好,耐储运,香气足,市场反响特别好。平均销售价格的在6元每公斤以上,就可以为我们每亩带来3000块钱以上的增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说。
除了“米菇立体间作”,农场还摸索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的“米豆间作”模式。眼下,大豆已经进入了开花期,玉米也进入拔节的关键时期。“两行玉米和四行大豆的种植方式,相当于单位面积上密度增加,相当于我们单位面积一公顷内,我们种了80%的玉米,种了80%的大豆,相当于单位面积增加1.6倍。经过前两年测算,玉米产量提高了20%以上。”同时,农场还采用“米豆轮作”的用养结合利用模式。“像这几年,我们主要推广的间作模式就是包括‘米菇立体’栽培模式,还有‘米豆间作’模式,这两项技术是我们主推的技术。2023,公主岭市推广‘米豆间作’模式近6000亩以上,推广‘米菇立体间作’模式达200亩以上。”陈国双说。
小小一方农场,450亩的耕地,20余项新技术在此实践,“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大梦想在此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