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近年来,公主岭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引领,积极促进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赵春江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为技术依托的无人农场全面建成并投用,探索了一条生态循环、全面绿色发展之路。
01
变废为宝 为黑土地“加油”
走进无人农场,黝黑的土地上,绿油油的玉米苗已经“罩垄”,较大田玉米高出一大截。这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有机废弃物肥料化技术应用示范的成果。
“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就是把粪污变成有机肥料”,研究员王莉霞介绍,有机废弃物肥料化技术可以降低粪污所产生的面源污染。经过冬天堆沤之后粪污上升到55摄氏度,可以杀死较多的病原菌,实现无害化。
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流转土地300多公顷,用的就是有机废弃物肥料化技术。“现在看,大田玉米出苗率基本达到全苗状态,而且苗根壮实,颜色浓绿,土壤透气透水,养分含量高出很多”,合作社负责人王成欣喜地说。
02
循环农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主岭市是粮食主产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自“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以来,肉牛养殖量速增,目前,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30多万头。
2022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钟荣珍老师开展了秸秆饲料化和肉牛绿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将玉米秸秆黄贮饲料、气爆膨化秸秆和未经处理的干玉米秸秆进行饲喂效果对比,通过饲料转化率、瘤胃发酵、肉质、肠道健康等指标的评估,针对不同阶段肉牛提出适宜的饲喂方式,大大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我们利用秸秆做的饲料,适口性得到了改善,再就是消化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去年已经全省28个点进行了示范,通过评估,这种饲料和传统干玉米秸秆对比,每头牛能够节约饲养成本大概是1127元。”钟荣珍说。
在无人农场的日光温室内,使用秸秆做的基质培育秧苗,整齐地铺放在苗床上,长势喜人,棚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除了用秸秆做饲料外,研究所还在农场搭建了种养循环农业展示平台,对玉米秸秆进行“量身定制”,实现了玉米秸秆基质化。
玉米秸秆基质化就是以秸秆为主材料,加上牛粪做成营养基,替代草炭土育苗基质,实现种植养殖的循环利用。育出来的秧苗质量高,特别是水稻秧苗可以带蘖下地,可增产3%-5%。
除了水稻育苗基质,在无人农场里还有蓝莓、羊肚菌、榆黄蘑等特色菌果蔬菜栽培基质利用技术的应用,通过饲料化、肥料化和基质化利用,使秸秆得到100%的循环利用。
03
菌菜轮作 助力黑土生金
在无人农场的菌果蔬菜栽培大棚里,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朵朵“小伞”盛开在平整湿润的菌田中,象牙白的菌柄配上棕褐色的菌盖,鲜嫩肥厚,长势非常喜人。
这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老师团队在基质化栽培利用和特色菌果蔬菜栽培中新研发的“菌菜轮作”技术模式。
陈国双说:“菌菜轮作避免了食用菌和蔬菜的重茬,把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直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让蔬菜长得更好。每年的10月份把羊肚菌种进去,在每年“六一”之前收获完毕,可以种两到三茬蔬菜,既实现了循环利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1+1>2”的效果。”
目前,菌类基质栽培在公主岭、东丰等地推广日光温室100栋,普通大棚1000栋。
未来,公主岭将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在建设“千亿斤粮食”工程中讲述更多新故事,在提高粮食产能的进程中迈出更大步伐,在守护大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