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
作为农机户,陆万富除了忙自家地,他家的几台拖拉机还为乡亲们服务。忙完本地机耕服务后,新立农场的510个农机户还要远赴内蒙古的通辽等地,为那里的春耕生产出一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锦州农民受益于“兴机惠农”工程,他们依靠现代化农机搞春耕,2005年锦州市农机经营总收入就达5.57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为5.02亿元,农业机械化正成为锦州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提升农机装备 告别躬垂耕作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锦州市就鼓励农民个体购买农业机械,对他们给予补贴,并大力扶持农机化示范乡、村、户,作为农机化典型工程。锦州市农机部门逐步加快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使农机由翻、耙、压作业向全程机械化作业发展,由单纯的产中作业机械向产前、产中、产后作业机械共同发展,由动力机械向配套机具发展,由单纯的种植业机械向畜牧、林果、蔬菜等各业生产所需的机械和设备发展。
到2005年末,全市农机装备数量和结构得到明显改观,农机总值已达到8.55亿元,平均每万亩耕地占有额141万元,农机总动力达195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量3250千瓦。
新立农场是锦州市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的受益者。鱼米之乡的新立农场有耕地4.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结合人少地多的实际,新立农场通过发展集体大型农业机械,壮大农机服务站,引进新机具、新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服务,同时兼顾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全方位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机经营效益。如今新立农场已成为锦州市人均占有耕地最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乡镇,共拥有各种农业机械517混合台,农机总动力达到了7389千瓦,到2005年底农机户达到517户,占农户总数的58%,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
适应结构调整 拓宽服务领域
近两年来锦州市畜牧业发展迅猛,畜牧业生产迫切需要机械化。锦州市南站新区齐家村农民张占先是远近闻名的养牛户,但多年来简单的人工喂养作业限制了老张养牛的规模。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自2003年起,张占先引进成套的养牛机械化设备,建成了占地40亩的机械化奶牛场,实现了饲料加工、饮水、喂料、粪便清洗、挤奶、运输全程机械化,不但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而且每公斤优质牛奶多卖0.4元,并与伊利集团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带动了全区养殖业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锦州市牧草业生产,锦州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于2002年引进了新的牧草品种———紫花苜蓿草,建成了1570亩的种植基地,并购置大中小型拖拉机、牧草压扁收割机、搂草翻晒机、牧草专用打捆机等设备,实现了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收割、翻晒、打捆、运输生产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和牧草质量均大幅提高,全年可收割牧草4茬,为辽西地区提供优质牧草100多万公斤。
如今,锦州市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已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作物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深度、广度拓延。
改革耕作制度 促进节本增效
以前锦州市一直沿用传统耕作方式,造成植被覆盖减少、农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2001年起,锦州市先后有凌海、义县、北镇、黑山、太和等县(市)区在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通过机械化手段以及药剂除草,保证免耕播种质量,既保护了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也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
到2005年底,锦州市已建立棚菜、果树、玉米、花生、水稻、畜牧、花卉、牧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9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28个,其中市级农机化示范园区17个。2005年又确立了12个市级“农机化示范乡镇”,培育了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村、户,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
耕作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让锦州市农机技术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旱田地区主要以联合整地作业代替了传统翻耙压的耕作方式,减少了机械进地作业次数,降低了作业成本。水田地区,以旋耕和浅旋节水代替翻地,节约了用水,降低了机耕费用。同时锦州市农机部门推广使用的机械精量播种技术,为玉米生产实现节本增效开辟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