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文件中提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等。笔者认为,这必然对该行业的中长期发展带来积极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在这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下,尽管2004年初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但是农业机械行业(包括内燃机及配件制造,下同)无论销售收入还是实现利润总额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销售收入3年来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05年各个季度也是逐季稳步增长的;实现利润总额更是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约20%到40%的水平。这与近一年多来我国其他大部分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业绩出现十分明显的下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与此同时,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6.4亿千瓦,比2000年增长22.6%,提前实现“十五”计划指标,而2005年底达到6.8亿千瓦左右,比“九五”期末增长30%。就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看,到2004年底达35.7%,比200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在调整中实现了稳步、协调发展,而2005年底达到38%左右。全国有13个省区市的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超过40%,其中10个超过50%。快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十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将面临“黄金发展期”,需求将保持持续稳定的较高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