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建设新农村的引擎,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五项标准,其中三项与农业机械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建设新农村,农机要先行,而且势在必行。
一、生产发展,农机是主导因素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靠什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当前我国的生产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多劳多得,资本参加分配的分配方式,是与当前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在此前提下,生产力必然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着力点,也就抓住了生产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那么如何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呢?我们从生产力构成的两大要素就能找到答案:具有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及同一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关系的两大构成要素,简单地讲就是人和工具。人运用工具的程度,促进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完全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因此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是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力发展农机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二、生活宽裕,农机是保障
农业机械在生产发展中是主力,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突出特点是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如一台12马力的小拖拉机可替代20?30人,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能替代200多人,一台大型挖掘机可替代500?600人,一架农用飞机喷洒农药可替代几千人,农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仅代替人力,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它的载体功能,改造功能、开发功能都能直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小麦等小籽粒作物精播,可以大量节省种子、化肥、农药及水。节支就是增收,收入提高,农民生活就宽裕。据资料统计显示,农机在国际工程技术界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名列第7位。我国统计的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机贡献率为25%,排第4位,可见农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除此之外,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替代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济南市已有95.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脱离低附加值农业生产,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二三产业,同时农机行业本身安置就业25万人,使100多万人直接增收。农机部门积极组织跨区作业每年增加机手收入过亿元,组织农机具帮助为外出打工户抢收抢种,使绝大多数打工者不必回家农忙,使他们减少路费和工资损失近4亿元。据测算,农机化每年人均直接增加收入429元;间接增收40多个亿,人均1420元。收入的增加又直接导致消费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内需,不仅拉动了国民经济发展,而且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建设新农村,农民生活宽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因素。
三、农村整洁,农机是载体
农业机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近几年,农机功能的不断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我们农机重头戏之一,通过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秸秆揉丝青贮、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为农村整洁立了头功。另外,农业机械在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提供支撑和保障的同时,为农户庭院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村整洁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从以上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建设新农村,农机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巨大作用。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引擎,农机化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取代,没有农机化就没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农机必须要先行。党中央建设新农村目标的提出,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农机系统的全体同志一定要振奋精神,迎接农机化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