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广东省农机化发展出现了大的转折。2000年,省、市、县政府开始机构改革,把农业机械化管理职能统一归口到农业部门,理顺了管理体制,使农机化管理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2003年,广东省人大《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出台,大大调动和发挥了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了资金带动和政策导向作用。据统计,2005年,广东省财政投入资金7000万元,带动全省地方财政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拉动社会投入达10亿元。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该省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购机补贴资金达3725万元,直接拉动农民自筹投入达1.25亿元。
2005年,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再次为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级农机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部署,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农机化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议案发展目标,农业机械化事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到2005年底,广东农机总动力达1887.57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15.91%;拖拉机36.4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从2000年的6350台增加到18485台,增幅高达191.1%。大中小型拖拉机的配套农具比也从1:1.45提高到1:2.38,小型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的配比正在逐渐调整,趋向合理;水稻联合收割机从2818台增加到7589台,增长169.3%。
经过“十五”特别是议案实施后三年,广东的水稻生产机械化跃上了新台阶。到2005年底,广东机耕水平达69.35%、机收水平13.5%、机植保水平16.78%,比2000年分别提高17.33%、8.82%和1.2%。广东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5.57%。
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2005年10月视察广东农机化工作后,感慨地说了三个想不到:想不到广东省委省政府这么重视农机化工作;想不到广东农机化发展这么快,水平这么高;想不到广东农机化有这么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