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草生产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为尽快实现牧草生产机械化,2001年滨州市政府在无棣县召开了牧草生产机械作业现场会,会上展示了多种牧草机械,为牧草机械引进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棉花生产机械化有了新的进展。为了提高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在棉花播种、铺膜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考察的分析,引进9ZF-4型棉柴铡切粉碎机和4MC-2型拔棉柴机两种棉柴收获机械进行示范推广,使该市棉花拔柴机从无到有,到2005年全市拔棉柴机发展到600多台。
三、玉米生产机械化获得实质性进展。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玉米联合收获、秸杆还田和秸杆青贮技术的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325台,作业面积达到16.5万亩,玉米机收率达到6.2%;秸秆还田机达到825台,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21万亩;机械化青贮秸秆量达47.06万吨,比2000年增加13.54万吨,增长了40%。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推广。2003年在惠民县创建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配置了震动深松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相关机具,进行了小麦免耕播种试验。到2005年惠民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6万亩。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出现争相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热潮。
五、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喜人。市政府以“滨政办发(2003)114号”下发了《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澳门皇冠体育_皇冠体育app@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职业教育做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促进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全面发展。滨州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已鉴定1.22万人,被农业部授予为2003年度全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受省农机办表彰。
六、农机扶持力度加大,特别是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机化发展的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仅2005年农机补贴类资金就达到41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达1500多万元。农机装备总量剧增,科技含量“升温”,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与农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农机化的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
七、农机执法更加规范。举办“农机监理员执法培训班”,聘请市法院法官授课。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农机监理人员“十必须”》和《山东省农机监理人员“十不准”》等规章制度。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推行了政务公开及服务承诺制度,开展“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和上门服务、电话预约服务等系列服务形式。继2002年博兴县监理站被评为全国文明示范窗口后,2003年邹平县监理站又被评为全省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市农机局制定了《滨州市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就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快速报告、现场处理、善后处理、责任追究做出了详细规定,市、县农机部门都成立了事故应急中心,构建起全市农机系统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网络。2005年农机监理工作进入市行政审批中心使农机监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八、农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五”期间滨州市注重农机信息体系建设,组建完善了滨州农机信息网,市局各科室都配备了微机,实现了微机联网,各县(区)也都组建了自己的信息网站,并实现了资源共享。
九、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五大带动农户致富工程”建设,确定了以保护性耕作、玉米联合收获及秸秆还田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玉米秸秆青贮机械化、棉花秸秆收获、冬枣贮藏保鲜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为重点,创建了农机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的建立起到了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的目的,带动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十、农机科研推广成果丰硕。“十五”期间,市农机所成功研制的“中空玻璃成套加工设备研制开发” 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土地作业面积测量仪”安装在小麦联合收获机等机具上,可直接测出作业面积,为农机作业收费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收割灭茬机》和《生态型日光温室设施的研究开发》两项课题分别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ZYSM-2型玉米收割机的研制》、《DZ-1小型多功能作业机》的研制获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市推广站承担的《深松机引选及深松技术试验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