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新郊区啥模样?
2010上海新郊区啥模样?
日期: 2006-02-07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在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被专门列为一个章节:“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步形成城镇体系框架。”
记者:“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上海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的“十一五”期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顾海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切规划和措施,都将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具体说,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与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组织化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附加值和安全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通过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建立市级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区级横向的水平转移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等。
记者:“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在何处?
顾:总的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观念上。按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或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技术和体制安排的变革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因此,“新郊区”除了看GDP指标外,更要看社会综合发展指标。为此,本市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郊、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提出通过规划引导,逐步形成“1966”的城镇体系新构想;提出注重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思路;提出推进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基层民主政治和组织配套建设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等新举措,凸显郊区经济、生态、生活、服务等多元功能。
记者:未来上海郊区将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新感受?
顾:根据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的蓝图,未来上海郊区不仅能向市民提供安全、卫生、优质、放心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还能通过郊区农作物生产及绿地建设,营造城市"绿肺",形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心城区内部生活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统一。同时,通过那些在郊区构筑的精品景点,还能塑造出恬静的田园风光,带给市民一种集生产经营、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农家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新感受。(信息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