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全区农机系统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大力推广农机先进适用技术,农机化持续、快速发展,亮点频出,气象万千。
亮点一 自治区农机化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步入了依法促进、依法管理的新阶段。2005年区人大、区政府先后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广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广西农机产品管理办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和投入的连续性。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规范管理和服务行为,维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条例》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党委和政府对发展农机化的高度重视。区中心举办了《广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培训班和宣传月活动;区政府召开了《广西农机产品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全区各地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班,组织现场咨询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对这两部法规规章的宣传力度,在全区各地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亮点二 农机化宣传工作取得了突破。2005年自治区农机化宣传工作紧密围绕鼓舞士气、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提升地位这个主题,加大了宣传力度。各地加强了与重点媒体的沟通协调,利用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的部署,把握关键农时,突出重点区域,集中宣传农机化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突出报道《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科技推广、农机抗洪救灾、农机化重点项目、农机化“三大战役”、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机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和农机化重点工作进展等,使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和支持农机化工作,促进了农机化工作的进展。
亮点三 农机化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自治区以组织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南宁东盟国际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城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农机化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全区全年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52.5万元,共补贴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11台,高性能联合水稻收割机112台,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87台,有效地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也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工业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效应,也为了使补贴的过程真正成为公平实现利益的过程,自治区农机部门在规范管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年初就组织人员到部分地市进行调研,了解各地搞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召开部分地市农机部门座谈会听取对农机购置补贴办法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广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广西2005年中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2005年自治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使用原则、实施区域、范围、补贴机具、补贴标准、补贴资金的申报和发放程序及管理与监督办法,为各地农机部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提供了依据。2005年5月召开的农机购置补贴见面洽谈会和7月举行的政府补贴机具现场水稻机收现场会,对于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和宣传。二是精心组织推进南宁东盟国际现代农业装备城项目建设,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化发展。该项目总用地约1000亩,规划总投资10.87亿元,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与南宁市良庆区政府签定了项目投资协议书。三是大力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安全监理、农机检测等项目建设,多方位、多渠道拉动农机化发展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夯实了农机化发展基础。
亮点四 农机监理工作成为广西品牌。2005年,除《广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外,广西农机化管理中心还制定了《广西农机安全监理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的若干规定》,重新修订了农机安全监理业务规范,修改并下发了3个规范一个规定,进一步加快了农机安全村的创建步伐,完善了县、乡、村农机台帐管理制度、重点路段时段防控制度、农机安全宣传和信息报告制度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农机安全生产社会化进程,形成了“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格局。此外,还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拨款585万元,为89个县农机监理站和14个市农机监理所各配备一台农机监理专用车。广西农机安全管理社会化、监理业务规范化、监理设施现代化、队伍建设准军事化,极大地促进了广西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全区全年共发生农机事故146起,死亡23人,受伤51人,直接经济损失15.5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2.75%、51.506%、36.25%、49.74%,各项指标均低于农业部、自治区安委会规定的控制指标,得到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