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机播种、机械化测土施肥、飞机喷洒农药、全球卫星定位,这些在电视上见到的镜头正在黑龙江农垦的黑土地上激情上演,描绘出一幕幕现代农业的壮观景象。
“使用GPS系统,七颗卫星为其定位的大马力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室里躺着睡觉就可以完成田间作业。”黑龙江农垦总局(下称黑龙江农垦)九三分局大西江农场场长侯方武兴奋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的确,如果没有这些大马力农机的助力,他们就不会有精力实现跨区甚至跨国作业。今年上半年,黑龙江农垦共有70多个农场出动了1300余台大马力拖拉机到省内10个市跨区作业210万亩,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20多万亩,纯收入700多万元。如今,他们又在俄罗斯租用了15亩土地,将大马力农机开到了俄罗斯。
一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
黑龙江农垦50多年开发建设的历史,绝不啻为一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黑龙江农垦在1947年开荒建场初期就以机械化为手段,第一个建立了公营机械化农场——宁安农场。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那时他们靠接收白俄的三台火犁起家就开始了艰苦创业。
1954年国家开始实施引进前苏联的163个项目,建设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友谊农场,并利用“日伪”时期留下的和前苏联引进的机械装备了一批国营农场。1963年国家把黑龙江农垦列为发展农机化的重点,当年提供东方红-54拖拉机2000台。
1978年,黑龙江农垦率先引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迪尔公司生产的农机设备62台,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创造了平均生产20万斤粮豆的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引进,不仅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1985年,黑龙江农垦利用澳大利亚政府援建项目和自筹资金,组建了农业航空试验站,农机化进一步发展延伸,标志着黑龙江农垦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之后的几年,黑龙江农垦的机械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他们先后利用世行贷款、补偿贸易、黑字环流、加拿大政府贷款等项目,从国外引进和国内采购了一大批农业机械,到2000年,黑龙江农垦的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0%以上。
2004年,黑龙江农垦开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工程,首先组织实施了53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项目,其中投资1.56亿元人民币,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180-450马力)、大型收获机(250-305马力)和配套的具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共计226台。
大农机催生土地集约化
大西江农场党委书记王光盛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在美国,人均耕地大约是3000-4000亩之间。我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就是以农垦170万人口3300万亩土地计,人均占有的耕地也就是18亩左右。如何才能使土地实现集约化,更好地发挥大农机的作用,黑龙江农垦想了好多办法。
在大西江农场的新建居民点上,记者看到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花园式住宅小区,这跟记者心目中的农村相去甚远。九三分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可威告诉记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和使用土地,很多原来分散的占地面积大的居民点已经开始向这里集中了。
这就是黑龙江省农垦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大力推进以“撤队并点”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促进垦区土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据农垦总局外宣办主任徐国春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截至到今年上半年,全农垦共撤并生产队24个,总面积432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189公顷。按照农垦远景发展规划,农垦今后将撤销1000个生产队,计划建立1200个管理区。预计可复垦土地4万公顷,新增耕地2.4万公顷。届时大农机的威力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农业生产方式大转变
纵观黑龙江农垦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每一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增长都使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黑龙江省农垦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这些“辉煌”背后,大农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八五二农场第七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种地大户梅长伟,每年承租土地4000多亩,他曾先后购买了两套1002拖拉机、农机具,但在麦茬整地与秋整地的关键时期,他还是感觉力不从心,作业遍数多、成本高成了他的心病。现在大机车进来了,它的作业量每天可以达到1500到2000亩地,相当于10台1002拖拉机的作业量。抢农时、提高作业速度、质量提高等也不在话下了。
以垦区种最常见的马铃薯为例。虽然马铃薯是高效经济作物,但因播种和收获时浪费人力、财力而不被人们大面积种植。素有“马铃薯之乡”之称的克山农场今年种植马铃薯7万亩,他们通过国际招标,投资4200万元,从德国、美国等国进口了40台马铃薯种植机械和30台收获机械,解决了收获的后顾之忧。
大西江农场场长侯方武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大农机使作物的栽培模式更加先进、更加精准,以大豆为例,原来一公顷土地使用原来的耕作方法只能栽种38万株保膜大豆,而使用了大农机栽培则提高到了58万株,如果过去单产每亩只有100元的收益,现在就可以增加到150元。
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三分局科技局长邹长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农机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它是基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仅每亩节肥就达5元。
更加有利的是,大农机实现了土地的免耕保护性耕作,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每亩可节本降耗20元。
大投入靠什么支撑
在黑龙江农垦的3300万亩耕地上,目前已有的农机资产总值就达50亿元,平均亩投入152元;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和配套农具数量之多、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之高、装备之新、更新速度之快,已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可实现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空的立体作业。
大农机和农村用的普通小农机不同,是需要大量的财力来支撑的,大西江农场场长侯方武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以美国迪尔公司生产的大农机为例,每套就价值人民币700万元,收回成本大约是三到五年。而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四台进口大农机全部集中在黑龙江农垦,三台就在大西江,如果没有各种优惠政策,以农场职工个人的力量绝对无法实现。
红卫农场也在2004年投入1477余万元的基础上,2005年开始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扶持职工、农户积极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对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给予适当补贴。在农场优惠政策的吸引和农机部门的推动下,到目前,红卫农场又新购置大型收割机20台,机车235台,搅浆平地机238台,插秧机39台。而这些措施,还在黑龙江农垦的各个农场顺利地实施着。
据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已经决定在今后5至7年内建设和组织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工程,预计投入48亿元,全面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
如今,黑龙江农垦的大农机先进耕作模式已经受到了黑龙江政府的重视并得到推广,他们在其他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从2003年该省投入1800万元建立农机合作社开始,到目前为止已投入了75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大型农机具。他们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进行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记者手记
7月初的一天,从哈尔滨开往黑龙江省双山镇的火车上下来,记者见到了前来迎接的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可威。
由于刚刚下过雨,地面上不仅有些泥泞不堪,还显得凹凸不平。宁可威把记者带上车以后说,坚持走过这段泥泞,到了九三分局的辖区就好了。她说,九三分局曾经想把双山镇拿到自己的名下,然后好好进行开发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而地方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道路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这样跋涉。
果然,经过了坑坑洼洼的颠簸,我们终于踏进了黑龙江农垦的管辖范围。汽车在平坦宽敞的柏油路上安稳下来,一望无际的田野开始在身边疾弛而过,天空也显得格外的蓝了。等进入了九三分局的生活区后,记者被震撼了:这哪里还是记者心目中的农村呢?眼前分明是一个美丽的小镇,商场、超市、银行等一应俱全。除了小巧以外,所有的功能都和城市没有区别。
在很多农村因为实行联产承包而把土地分割到户以后,黑龙江农垦正在合并分散的过多的家庭农场,使大片的土地连接成片。他们采取以统一经营为主导、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农工的积极性,既分散了风险,又充分发挥了机械化、大规模、技术密集的优势,使黑龙江农垦在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出的巨大的优势,显示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信息来源: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