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会暨育插秧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成效和经验,研究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思路和措施,部署实施2011年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项目。
此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很有意义。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工作高度重视,自2006年以来将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绩效目标考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市完成机插秧面积130万亩,相当于5年前的100倍;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达到13%,比上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在西南稻区处于领先地位。重庆市地处南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重庆市农机化工作取得如此佳绩,实属不易。丘陵山区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重庆市召开会议,一方面是要学习借鉴重庆市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表明农业部对丘陵山区机械化的重视,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机装备总量增长最多、作业水平发展最快、资金投入量最大的5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连年大幅度增长,2010年达到155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达到9.2亿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4%,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50%,达到5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3700亿元,成为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确立了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日益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日益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来了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黄金发展期。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非常关心、重视农机化发展,多次视察农机工作,并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出重要指示。回良玉副总理对农业机械化工作高度肯定,指出“农机干得不错,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角和亮点,为抗灾夺丰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对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连年丰收功不可没”。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机械化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化工作特殊而重大意义,把握机遇,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强化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生产机械化始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水稻生产机械化又是当前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主攻方向。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但与小麦、玉米相比,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综合水平还不高,其中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20%,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强调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大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提高水稻栽植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韩长赋部长、张桃林副部长对当前和“十二五”期间的农业机械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力以赴夺取农业丰收。要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力争水稻机插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中央领导和部领导对水稻生产机械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我们要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目前种植面积达到4.5亿亩,总产量超过1.8亿吨,种植户1.5亿户,约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30%、粮食总产量的40%和农户总数的60%。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重点在水稻的生产。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水稻(特别是粳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一可以提高单产。水稻机插秧是一项精确的农业技术,可使秧苗扎根深浅一致,返青快,分蘖强,成活率高,容易获得稳产高产。与人工栽插相比,机插秧亩增产可达30公斤以上。据测算,我国机插秧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增产水稻1.35亿公斤。二可以节约耕地。机插秧采用的是毯状秧苗,具有密度大、秧龄短的特性,可大量节省秧田并提高育秧工效。与常规大田育秧相比,秧池田利用率可提高8-10倍。这在耕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可以防灾减灾。水稻机械化收获可减少损失3%~5%,低温干燥可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现在很多青年农民向往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决定性因素。实践证明,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耕地利用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要富裕农民,必须将农民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增收渠道。我国种植水稻的农户约有1.5亿户,涉及到6亿农村人口。种植水稻的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双季稻区,农时紧张,抢收抢插任务十分繁重,农民十分辛苦。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稻农的迫切愿望。水稻生产机械化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例如,一般手工插秧1亩需要1.5个工日,而采用步进式插秧机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作业只需要0.15和0.05个工日,分别提高工作效率10倍和30倍。没有农业机械化为支撑,水稻“单改双”就难以实现。当前农村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雇工费用不断增加。与人工相比,机插秧每亩可节省生产成本30元左右,机械收获可节省生产成本20元左右。实践证明,水稻生产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转得出、稳得住”,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
(三)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现代农艺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是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条件的重要工具,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改变了数千年来手工栽插、收获的作业方式,引领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实现了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促进了水稻生产由“靠天农业”向“可控农业”的转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催生了一大批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农机专业户,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水稻生产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水稻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实践证明,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改善稻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农村生态条件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意义重大。
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
二、总结成效,正确把握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方向
“十一五”以来,农业部高度重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将水稻机收、机插秧收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加大推动力度。编制《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明确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区域目标和重点措施。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跨越计划等重点项目,支持水稻种植、收获技术和机具的科研攻关。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分三批在水稻主产省建设了21个水稻生产机械化区域技术服务中心,累计建设了282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组织举办水稻机插秧培训班,组建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分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结合实际,不断加大行政推动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熟化育插秧等关键技术,推动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主要作业环节获得突破性进展。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新增水稻耕整地面积1600多万亩,水稻机耕水平达到85%,激光平地等高端技术开始应用。水稻耕整地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10年全国新增机插秧面积1730多万亩,加上机直播和机浅栽面积,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20%,比“十五”期末提高了将近13个百分点,呈现逐年加速发展态势。2010年全国新增水稻机收面积2750多万亩,水稻机收水平突破了60%大关,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6.5个百分点。2010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超出了水稻发展十年规划设定的目标8个百分点,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各个稻区呈现竞相发展格局。北方稻区的栽植机械化发展水平最高,达到5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省水稻机插秧水平达到81.7%,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的收获机械化水平最高,达到91.3%,实现了水稻收获机械化。江苏等省水稻栽插、收获、植保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了整体推进平衡发展。双季稻区收获机械化发展最快,2010年湖南、广西等省水稻机收比例均比上年递增10个百分点以上。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早稻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西南稻区的机插育秧等关键技术进一步熟化,适宜当地的机插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示范推广区逐渐扩大,加快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农垦系统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垦区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各稻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呈现加快发展势头。
――水稻作业机具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预计新增稻麦联合收割机6.8万台,总量达到84.5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了92%;新增插秧机约7万台,总量达到33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20%。水稻生产机具和装备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十一五”农机化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2010年列入全国支持推广目录的稻麦联合收割机有42个品牌77种机型,插秧机有14个品牌34种机型。国外品牌、民族品牌齐头并进,呈现市场良性竞争态势和多元化发展格局,适应了我国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经营规模的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需要。
――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各地重点培植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推广订单作业服务模式,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既提高了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增强农机手经营农机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2010年全国参加跨区机收水稻的稻麦联合收割机超过15万台,完成作业面积1.2亿亩。2010年,江苏省以机插秧作业服务为主的大户及各类服务组织达5586个,完成的机插作业面积约占全省机插总面积的50%。一批以开展机插秧服务为主的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已经成为当地农机服务业的知名品牌。河南商城县高科农机农艺服务专业合作社投资4500万元兴建了2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水稻温室育秧工厂,今年完成订单生产20多万亩机插标准化秧苗。
――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连续大幅度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优先扶持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机具发展。2008~2010年共补贴插秧机14.2万台,投入中央补贴资金14.4亿元;补贴稻麦联合收割机14.7万台,投入补贴资金达36.3亿元。部分地区对插秧机进行累加补贴,其中广西、重庆等省累加补贴比例甚至高达80%。浙江省财政安排了5000多万元,对机插秧作业每亩补贴40元。河南省财政专门安排1900万元用于育秧硬盘和烘干设备的补贴。安徽霍邱县拨出6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扶持建立了12个育秧工厂。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差距。在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当中,水稻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最低的,2009年只有55.3%,低于小麦89.4%和玉米60.2%。从生产环节上看,主要是水稻栽植环节拖了后腿。2009年水稻机械栽植水平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为16.7%、16.9%,基本相当。但2010年玉米机收水平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而水稻机械栽植水平仅提高3.3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水稻栽插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环节。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到位”。首先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水田相对于旱田,机械化难度更大。一些农机部门的同志有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够,推进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地区思想出现动摇,技术路线不明确,反反复复,又走了手抛秧的回头路。其次是技术培训没有到位。一些地方农机部门重补贴轻推广,重数量轻培训,片面追求插秧机数量的增长,却忽视了技术培训跟进。许多农民和机手对育秧环节技术掌握不够,致使机具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影响了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第三是农机农艺融合没有到位。适应杂交稻、超级稻生产机械化和免耕栽培机械化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发与创新不足,需要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攻关,以满足杂交稻和超级稻大面积种植的需要。农艺部门对水稻育秧的技术指导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
回顾“十一五”时期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坚持的工作方向。
一是必须坚持行政推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一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初期,往往离不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凡是政府领导重视的地方,农业机械化工作就能有效推进。农业是弱质产业,水稻生产事关粮食安全大局。各地要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二是必须坚持市场拉动,不断壮大服务组织。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发展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建立起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通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行育秧、机插和机收专业化、规模化,才能不断提高插秧机械、收获机械的使用和经营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是必须坚持示范带动,不断拓展辐射范围。受数千年水稻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有相当多的农户对机械化作业方式认识不足,仍抱着观望的态度,不愿意使用新技术、新机具。这需要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建立示范点,设立对比田,以实实在在的典型和成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广大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
四是必须坚持农机农艺联动,不断完善技术路线。农机、农艺都是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农机农艺结合越紧密,农机化工作发展就越快。要建立农机和农艺的合作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形成涵盖水稻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和秧苗管理等机械化生产体系,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机械化育秧、插秧和收获技术路线。要坚持把机插秧作为水稻栽植环节的主推技术,不能动摇。开展农机农艺联合培训,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五是必须坚持宣传促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宣传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做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把提高农民认识作为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召开育插秧观摩会、长势会、测产会,大力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增产、创收、省时、省力”的优点,让农民切身感受机插秧的优势。同时,积极宣传,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深入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条件。我们要倍加珍惜来自不易的好形势,未雨绸缪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加快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三、明确任务,进一步强化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坚定信心,全力打一场攻坚战,确保水稻发展十年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部完成。
发展目标是:
在2010年的基础上,水稻机耕水平稳定发展,机收水平每年持续提高3-4个百分点,机械栽植水平加快发展,每年提高4-5个百分点。力争2015年全国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部分地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发展思路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方针,以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栽插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栽插机械化要以机插秧为主攻方向,通过政府支持,鼓励农户购买和使用插秧机械,加大育插秧技术培训力度,完善技术体系,搞好示范推广,以点带面,梯度推进。
――收获机械化要通过市场拉动,鼓励农机户、农机合作社提高装备水平,通过跨区作业或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等形式,开展专业化的收获作业服务,提高机收作业效益,快速推进。
――植保机械化要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促进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烘干机械化要鼓励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购置先进适用装备,发展产地干燥。
发展重点是:
――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以田间集约化育秧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机械插秧。插秧机由手扶插秧机逐步向四轮高速插秧机发展。大力推广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逐步发展机械烘干。全区域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双季稻区,在发展机收的同时,大力推进机械化插秧,重点解决双季稻晚稻机械栽插和深泥脚田联合收获难题。丘陵山区发展小型耕整地、插秧、收获机具为主,平原地区发展大中型机具为主。
――西南稻区。以提高收获机械化水平为突破口,同时加强水稻插秧机械化培训示范推广力度。重点解决山地和小田块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发展中小型耕整机械、手扶式插秧机械。推广分段收获技术,发展中小型半喂入实联合收割机、割晒机和脱粒机。
――北方稻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努力提升收获机械水平。积极发展烘干机械,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东北稻区要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同志们,未来五年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在态度上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在工作上不能有须臾的放松,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要积极争取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纳入当地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要认真落实农业部《澳门皇冠体育_皇冠体育app@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专家组。各地要摸清本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根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根据各地水稻种植面积和作业水平,我部拟按年度将全国水稻机插秧和机收作业任务分解到各有关省。各省也要进行层层分解,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确保年底完成。对于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秧盘、烘干设备等的补贴力度,补贴资金重点向水稻主产区倾斜、向薄弱环节倾斜,不断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我们将把农机作业绩效与购机补贴资金分配额度挂钩,发挥补贴资金的最大效率。要继续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大棚育秧补贴、统防统治作业补贴等,支持水稻育秧中心建设。要争取将水稻生产机械化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机化推进工程、高产创建、标准农田和土地整理等工程项目内容,集成各有关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和资金,不断改善水稻种植区的农田基本设施,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示范引导力度。2011年我部新建59个、续建67个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各水稻主产省份也要积极争取投入,建立省级示范县(市),带动市(州)和县(市、区)两级办好各自的示范县和示范乡、村。强化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的辐射力度,加速技术推广步伐。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整村整乡推进。农业部将推出一批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县,予以奖励。
这次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2011年水稻育插秧示范县建设开始启动。我对参加会议和培训的项目县负责同志提三点要求。一要及早安排。中央项目资金到位会有一段时间,但农时不等人。各地要根据实施方案的内容,提早安排,尽快部署,抓紧启动项目。二要突出重点。项目资金主要重点用于技术培训、示范和宣传等工作,要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农户和机手的积极性。三要严格管理。项目资金虽然不多,但也要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合理列支。及时按照有关要求报送项目实施进展、工作总结与资金使用情况。
第四,要进一步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农业部已经成立了第二届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成员已扩大到每个水稻生产省,更有利于示范推广工作。专家应对各稻区机械技术路线把关搭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各省要相应地成立本地区的技术专家组,培养一批懂理论、会操作,懂农艺技术的专家,培养一批能操作各种水稻机具的乡镇农机技术骨干,手把手、面对面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阳光工程等农机培训项目应将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作为主要培训内容。要建立一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示范、培训、观摩、实践中心和基地,抓好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做好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指导到户,服务到田,培训到位。组织开展机手操作水平竞赛,营造提升机手作业水平的氛围。
第五,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要组织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的科研攻关,研发免耕栽培播种机械、高效水田植保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进一步完善与机插秧配套的低成本、标准化育秧技术,提高育秧播种机均匀度。推动降低插秧机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大力推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产学研推相结合,集成、配套和示范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六,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化服务推进力度。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大力培育机插秧合作社、机械收获作业公司等服务组织,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不断提高插秧、收获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育插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要探索推广水稻规模化育秧技术,推进商品化育秧供秧。在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等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要推行机具“走出去”跨区作业的发展模式;在西南稻区等机具保有量较低的地区,要采取“引进来”的作业模式,借力发展。加强水稻作业市场的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引导机具有序流动,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
第七,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水稻生产机械化涉及面较广,要统筹农业、工业、流通业等各个领域力量,协同推进。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种植业、农垦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协调,目标措施一致,形成合力。农机生产企业要重视和加强对新机手的培训和新机具的维修服务,做出承诺。农机流通企业要搞好机具和零配件供应,及时送货下乡。农机鉴定、推广、监理部门要开展水稻机具选型推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监督管理,严把机具质量关,提高机手技能水平,防范农机事故发生,构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合力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今年春来早,春节过后第二天就是立春。春耕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开局第一仗,对于夺取夏季粮油好收成,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巩固农业发展好形势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华北、黄淮海等地区正遭受严重旱情,南方还遭遇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我国春季农业生产面临及其严峻的局面。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春季农机化生产对推动全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目标的重要性。在此,我对做好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做好机具准备。各地要提前做好春耕备耕的各项机具准备和服务保障工作,积极组织广大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帮助和指导农民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机,确保在作业前全面完成检修工作。二是做好人员培训。要利用冬闲时间搞好技术培训,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机械深松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提高春播质量和农机作业质量。三是加强信息引导。要及时发布生产作业进度、天气等动态信息,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服务。四是保障安全生产。要针对春季农机安全生产的特点,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加大监管力度,消除农机事故隐患,预防农机事故发生。
这次会议在重庆市召开,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重庆市农委为会议的圆满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和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